-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2238|回复: 7

[原创]   我的文安文化之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6-2 09:13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9-9 15: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文安文化之路
    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一些文安因素,增添一些文安的色彩,打上文安的烙印,关注一些生活在文安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用他们庄户坡、大沟边、地头常见的景物去展示人物的性格,表达人物的感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始终是我的一个追求,我得承认,这个工作太难了,可以参照的东西太少了,它不象写文言文,四书五经,唐宋八大家,可以参照的东西很多,可以化用古人的诗句也很多,好歹一写,显得文章写得高雅,自己也是满腹经纶。但是文安的景物在文学作品中见到的很少,除了水乡共有的象大雁、芦苇、荷花,很少能见到文安的景物,文安的语言更不用说了,只能在《红旗谱》《金光大道》《荷花淀》等作品中,借保定话来揣测一下和文安接近的话,很少能在文学作品中听到纯正的文安话。
    文安毕竟也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为什么我们非要借助于别的地方的景物、别人的语言才能抒发感情,生活于别人的文学作品之中,匍匐于别人的文学作品之下?
    有感于此,从我一插手文学,就想走一条不同于别人的文安之路。然而这条路真得很难,研究深了我才发现,我对文安文化真的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无知、一片空白,难免会出现错误甚至会闹出笑话,但我不孤独,文安的文友特别是四十岁以上的、五六十岁的,始终以宽容的胸怀包容了我,给予我严厉的批评指正,切实的帮助指导,象我写的《村边有棵嘟噜树》,有人明确给我指出嘟噜树应该是杜梨树,梨树一般由它嫁接;象我写金果仁儿大饼,有人指出应该为金裹银儿,金黄色的玉米包裹着银白色的白面,非常形象生动,体现出文安人特有的智慧与幽默;《趴趴蹲礼赞》,有人指出应该为趴趴墩,植物多以形状命名不以动作命名;象故登,有人指出应该为故懂,还有人指出应该蛊动,各自说出了自己的道理。
    说真的,对于文安的一些方言,我多数是音译,有这么一个音,找大致有这个音的字把它记录下来,但对方言的一些特定的含义,特定的用法,我真得没有静下心来研究过,在此向批评过我、给予我以各种帮助和指导的文安文化的老前辈,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了!
    总之,研究整理文安文化是一项浩大系统的文化工程,单靠一两个的力量是绝对不行的,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有政策的出政策,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让文安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文安文化,了解文安文化,让文安文化成为文安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成为文安最好的名片,这是几代文安文化人最大的梦想,但我只能说梦想,让梦想变为理想,变为现实,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不是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6-28 07:41
  • 签到天数: 12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9-9 1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7-9 20:03
  • 签到天数: 114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9-9 18: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7-21 21:35
  • 签到天数: 80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9-9 18: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文安文化,有你有我还有他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7-2-7 15:10
  • 签到天数: 36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9-9 19: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2-24 13:48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2-9-9 20: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9 21: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深意静远 于 2012-9-9 21:42 编辑

    是应整理一下,可怎样入手呢?我县方言土语甚多、且又只能听音难书其字!音韵又不敢自恭。相周边邻县比较除任丘之就再不敢比了。俗话说;倔文安、侉霸县、么了么了的是雄县。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1-4-1 06:06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9-10 21: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土语,它是因当地的人文历史,人口迁徙,地理分隔.....而形成的,成为地方特色。
    有一种方言其实是古语,我们这里管那种矮的小板凳叫“小床儿”,我在别的地方说“小床儿”就几乎没人知道是何物。后来我读过一本书才知道,汉代的时候人们管坐具就叫“床”。
           还有一种方言其实是把“正言”叫白了,像楼主所谓的"嘟噜树“其实就是人们把”杜梨树“叫白了,我们这里一直把它叫”杜得梨子“。 我想还有些方言土语和古音韵大概有些关系吧。
          搜集整理一些地方的方言土语,没事儿研究研究其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在文学作品里适当加入一些方言土语能让作品更具地方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让人读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5-10 04:54 , Processed in 0.05703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