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73908|回复: 1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浅谈电影《一诺千金》主旋律表达的“得与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9-5 10: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4
摘  要:电影《一诺千金》改编自河北农大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影片以高尚纯洁的道德内涵、匠心独运的角色安排、低回感伤的情绪氛围和精致巧妙的艺术结构,成功地将这个既非出自袍泽之情、也非来自乡党之谊,却15年来坚持扶助过世同学双亲的感人故事搬上银幕。但影片瑕瑜互见之处也非常明显,具体说来存在三点:情感外露过甚、气脉不太顺畅、制作似有粗糙之嫌。
主题词:承诺;坚守;善举;《一诺千金》

“人世间竟有这样一群人,本无责任,却要主动承担责任;不是儿女,却胜似儿女。”[1]15年来只为“这个不是约定的承诺”,[2]他们不事张扬,不求回报,坚持15年如一日默默照顾病逝同学的父母,从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了两位老人莫大的安慰和帮助。日前,以这些令人尊敬的大学生们为艺术原型的电影《一诺千金》拍摄完成(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国电影家协会、河北电影制片厂、河北玛西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北亚神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影片以高尚纯洁的道德内涵、匠心独运的角色安排、低回感伤的情绪氛围和精致巧妙的艺术结构,成功地演绎了这个感人至深又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
首先,《一诺千金》成功地表现了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9301班的26名毕业生平凡而又高尚的坚守和承诺、弘扬了这个毕业生群体所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96年,农大果树9301班毕业前夕失去了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好青年,同学们在痛失同窗好友之余,更加揪心的却是送走“黑发人”的两位“白发人”。为了不让失去儿子的老人在无限的凄凉与悲哀中渡过晚年,果树9301班的毕业生们自觉承担起昔日同窗好友的责任——他们默默资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的双亲,不时登门看望、年关寄钱资助、时常写信交流,这些善举从他们踏出校门,15年来从未间断。
《一诺千金》以“生病陪床、临终托付、毕业约誓、结婚报喜、中秋寿宴、集体探视”等详略得当的内容布局和场景安排,将果树班同学们十五年不间断的坚守和承诺,成功地熔铸成一曲中华传统美德的赞歌,将他们15年来的默默举动完整形象地展示在银屏之上,让身处市场经济时代的人们聆听到奉献、真诚、责任、温情等当下颇为稀缺的道德善音。通过影片演绎的这个先进群体点点滴滴的善举,观众可以看到人世间的真情大爱、人与人之间的承诺如山、中国传统美德依然熠熠生辉,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民族正在更新生长的精神世界,从而成功地表达了《一诺千金》的主题:“15个春秋,不变的是约定,付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信念,传递的是真爱”。
其次,《一诺千金》打破了传统主旋律以“先进人物”表现“典型事件”,以“典型事件”带动“先进人物”互动式叙事方式。匠心独运地“颠倒”主/配角的戏份配额,浓墨重彩“被扶助对象”的情感寄托,巧妙地规避了本片题材戏剧冲突不足的某些先天“缺陷”。
所谓本片题材戏剧性不足指的是,93农大果树班群体15年的奉献期间既没有豪言壮语的表白,也不见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他们不杂私心、不图回报、远离功利主义的善举宛若一眼涓涓清泉,逐渐由一时的善念终于化作汩汩流淌的绵长奉献。毋庸讳言,要戏剧性地将这种波澜不惊的过程体现出来,这对要求一定量戏剧冲突的电影艺术,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诺千金》另辟蹊径,没有将果树班同学们作为人物刻画的重心,而是将着力点放在“被关心对象”——宝阳娘的身上。影片浓墨重彩宝阳娘的戏份:获悉儿子得病时坟头祭奠、儿子病危一夜白发、思儿心切致精神分裂、然后是病后误认“儿子”、中秋执意等“儿子”以至怕失去“儿子”不惜隐瞒病愈真相,凡此种种,构成了影片一个接一个的戏剧情感点。写母亲丧子之痛愈悲、就愈能显示出爱子情之深,爱子情愈深、则愈能体现出依子情之切,依子情愈切,就愈能表现出15年冒名顶替情之重。《一诺千金》“翻转”典型人物的表现对象,较为成功地以侧面烘托手法,凸显了93果树班同学们十五年来执着承诺、坚守约定的重大意义。
最后,《一诺千金》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5年。如果平铺直叙,不仅故事叙事可能碎片化,结构上也可能流于松散。为了克服原型故事在整体结构层面带来的不利方面,影片的人物设置和音乐使用均具有结构层面的意义。
影片设置了刘曲儿和村主任两个旁观者角色,采用颇有悬念的倒叙手法,在叙事时间上选取“临终托友(第一年)、散发喜糖(第五年)、中秋过寿(第十年)、集体探母(第十五年)”四个节点进行叙事定位,通过他们旁观见证的一次次议论、争吵,以“打”始,以“解谜”终,形成一条草灰蛇线的戏剧线索,很好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一诺千金》“土洋结合”的音乐运用和谐自然。影片先是以“土得掉渣”、具有浓厚乡土地域风格特色的西河大鼓作为一头一尾的背景音乐,不仅表现了河北特有的文化底蕴,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结构全片的作用。
编剧詹文冠、制片人谭秋宁反复强调,这部电影除了要表现“情义河北、诚义燕赵”,还要表达出河北特有的文化底蕴。“因为西河大鼓就是河北特有的文化特色,从清朝中期流行,到现在了解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就是想通过《一诺千金》把这种濒临消失的河北文化弘扬出去。”[3]影片一开场,两位身着长衫的民间说唱艺人穿行于乡间窄巷的石子路上,“人生在世,各有父母,父母恩情重如山”,苍凉厚重的西河大鼓不仅紧扣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更重要地,展现了燕赵大地浓郁的地域风土民情。影片结尾,淳朴浑厚的西河大鼓再次悠然唱响:“咱们说一说,娘养儿时千苦万难……”,再次回应了整部影片所弘扬的“仁”“孝”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此外,影片还采用了时代风格浓郁的校园歌曲烘托气氛、间接地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同桌的你》),委婉缠绵的歌词交代了身患重症的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渴望;“那一天知道你要走,我们一句话也没有说,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却打不开我深深的沉默,那一天送你送到最后,我们一句话也没有留”(《祝你一路顺风》),悲情的吟唱预示了主人公生命之火即将熄灭。
从大的方面来看,《一诺千金》有诸多优点,但笔者也不得不郑重地指出,与许多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之作相比,《一诺千金》还存在一些距离。中国传统艺术视“哀而不伤”为最上乘的情感表达。“克制隐忍、欲言又止”不仅是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也是中国抒情性艺术作品的优良传统,更是中国人欣赏品评优秀作品的无形标杆。反观《一诺千金》,其中有太多“直抒胸臆”的情感场面,如执手、拥抱等都是较为西方化的激情陈述,将其运用在情感含蓄的中国农村老人身上,很容易让观众“出戏”。另外,影片还存在内在气脉不太顺畅、某些场景制作有些粗糙等“瑕疵”。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一诺千金》仍然可以算得是一部较为成功的弘扬主旋律的好影片。它不仅为观众展示了一个好人世界里千千万万如杜启峰、史彩萍、张硕、宝阳娘、刘曲儿、村主任等善良、自强、仁爱的人们,而且预示着“这个春天,‘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故事,犹如春风温暖了我们。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感悟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延续了15年的故事不仅尚未结束,而且还会持续下去,温暖更多的人。”[4]

[1] 《河北农大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光明日报》201141日第1版。

[2] “宝元的父母,我们得管”http://politics.gmw.cn/2011-04/08/content_1806847.htm时翠平:《我们真的很平常》,光明网/时政频道/滚动报道。

[3] http://hebei.hebnews.cn/2011-10/19/content_2325387_2.htm农大群体先进事迹改编电影《一诺千金》征主线演员,河北新闻网。

[4] 《唱响和谐社会主旋律》,《光明日报》201147日第1版。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7-9 20:03
  • 签到天数: 114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9-5 10: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5-6 12:39 , Processed in 0.06797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