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旱鸭子 发表于 2012-5-25 14:13:27

我的文安我的城

       这是我做的一座文安古城模型,它反映的是大约100年前,也就是清末民初文安古城的状况。那个时候,经过明末和清代数次大修,文安古城正是沧桑而不失巍峨的时候,威严而雄伟的五座城门、七座敌楼、四个城角相间而立,相互呼应,加上起伏错落的城碟,就是一道固若金汤的御敌防线,令来犯之敌望而生畏。
       古城的五座城门的名字分别是:西门“永定”,东门“迎恩”,南门“来熏”,北门“拱辰”,小南门“作新”。这五个门的名称来历是怎样的,已经很难考证,有的只能从从字面揣测古人的大概意思,有的查阅一些典籍,可以大概知道出处。西门永定,是仿照京城永定门之名称而起,寓意“永远安定”。但由于文安常年闹水,“永定”之名还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永定河来。永定河原名为无定河,流经京南一带,因为经常泛滥、河床无定而得名。康熙年间,经过疏通河道,加固堤防,从此改名为永定河了。文安西门之“永定”是否与此有关系,就很难确定了。东门曰迎恩门。何谓迎恩?顾名思义,此门应为迎接为当地百姓带来恩泽之人而设。古代很多地方叫做“迎恩”的城门,连韩国过去也有一座“迎恩门”,是明清两代朝鲜国王迎接明清皇帝的地方,至于文安东门为何叫作迎恩,目前尚未考证。南门“来熏”的来历是取义于《吕氏春秋》:“东南曰熏风”,来熏也就是熏风由此而来的意思。古代中国城门凡是命名“来熏”的都是南门。北门“拱辰”中的拱,是拱身而拜的意思,辰是指北斗星辰,总的意思就是拱身而拜星辰,所以这“拱辰”也是北门的专有名称。小南门“作新”之名出自何典尚不知晓,宋代大散文家曾巩曾经为广德军重修鼓角楼做过一篇记,而这座鼓角楼就叫“作新门鼓角楼”,文安小南门名称是否依此而命,实是不得而知了。



       历史上文安城里有四大家族,叫做“纪井陈王”,而100年前,仍能称望族,在城内留有很多遗迹的只有纪、陈两家了,并以纪家为最。在城内,和纪家有关的古迹的建筑就有四处。县城中心,有一座占地面积很大,建筑风格古朴的院落,这就是纪家大院。这座大院布局十分讲究,前院、中院、后院供不同等级分别居住,最后面有一个院落,是长工居住和饲养牲畜的地方,并有一个很大的后门,供车马出入。1945年文安城解放后,这里收归国有,成了县政府办公地,文革期间撤销县政府,成立革委会,迁到县委住地办公,这里先后做过招待所、党校,80年代初,这里盖了政府大楼,1983年,县政府再次搬回这里,直到2002年,新的行政中心大楼建成,县政府迁走,这里改建成步行街商业区。        距纪家大院不远的东南方向,是纪家祠堂。这座祠堂占地面积在文安县也是首屈一指的,它的建筑风格是前低后高。从南面正门走进,建筑和院落梯次增高,最后面是一座二层小楼,供奉着纪家列祖列宗的排位。解放后,这里一直是城厢区、城关公社、文安镇的办公地点,2000年后,分割拍卖给个人,成为商铺了。        在西关的大街上,有一座高高的汉白玉牌坊,上书“孝子坊”三个大字,这是明朝天启年间皇帝为了旌表文安籍的宜阳县令纪汝清之孝行所立,从这里再向东走,在同一条大街上,还有一座牌坊,完全是木结构的,这是明朝隆庆初年,皇帝为了表彰嘉靖年间河南左布政使、文安籍进士纪常的功绩所立的一座牌坊。这纪常祖孙三代都是嘉靖年间的进士,一时间成为文安纪家的骄傲,明朝朝堂的美谈。

       走进西门“永定”,路北是一座大的宅院,这就是陈家大院。陈家祖籍本是县城北面西码头村的,明朝时就是文安县的望族,自从清代陈仪成为朝廷重臣,陈氏一族更加兴旺,皇家封赏他们在文安城内间宅,这才逐渐成为城里的一大家族。1945年,陈家大院合宅人等搬迁,据说去了台湾,这座院落改作小学校,又该做文安中学西校区,后来成了无线电厂的北院,再后来分割卖给了个人。       井氏家族主要居住在东关。明清两朝不少人在朝居官,但为人所熟知的多是他们的艺术遗产,其中井玉树的书法到如今都为人所称道。
       作为文安城内四大家族之一,王家的历史史书记载较少。明朝文安王姓在朝居官的人很多,到了清朝逐渐稀少,清朝后期较为著名的有在康熙年间任大理寺正卿的王景祚,他的六世祖是以八年寻父而著称的孝子王原。这些历史上的王姓官宦,是不是与号称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姓一个支脉,上缺乏考证,但在清末民初,王姓家族已经家道中落,没有留下证明显赫的象征。
       文安的孔庙规模是县一级少有的。根据记载,文安孔庙创自宋朝大观八年(此处似有误,宋大观年号仅为四年,可能是因为元朝尚野《重修文庙记》中有“金主南渡,焚荡殆尽,仅存大观八行之碑”句引起的误解,宋大观年间为公元(1101-1105年),是文安官方修建的为数不多的庙宇之一。孔庙历经近千年的风雨沧桑,历朝历代奉为神明,几经修葺,始终气势恢宏,香火旺盛。北宋后期,北方部族南侵,战争频繁,金贞祐二年(1214),金主南渡,文安孔庙毁于战火,仅剩下一块据说是宋徽宗手迹的八行之碑。所谓八行,是指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种品行。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1271)年改国号为元,各县设教谕一职,文安教谕由本县的儒生董荣担任。董一上任,即向知县请示重修孔庙。然当时元朝尚未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国家战事吃紧,襄樊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之中,而未被批准。但董荣自行准备,以自家的房屋作抵押,筹措了资金,开始动工兴建。董荣谢世后,他的儿子、孙子继承了他的未竟事业,前后历经四十多年,终于把孔庙修成。此间皇庆元年(1312),杨润任知县,以知县身份倡导此事,使孔庙修建更得顺畅;明朝景泰二年,知县何源重修;嘉靖十三年,知县李时重修;清朝康熙十二年,知县崔启元重修;二十七年,知县张朝琮重修;四十一年,知县杨朝麟重修;乾隆四十四年,知县叶和侃重修;道光十年,知县吴斯璧重修;同治五年,知县曹大俊重修。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孔庙雕梁画柱,宫墙美富,蔚为大观。1945年文安城解放后,孔庙成了办学场所,这里先后办起了文安师范,文安初级中学,文安中学,文安一中,文安四中。庙宇也渐次扒毁,上世纪60年代初期,棂星门尚存,而魁星楼是1966年扒毁,它的底座是1970年才彻底清除的。

       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在土地庙里出生的,按照中国的传说,土地爷和城隍爷是一个系统,都是阎王爷派驻在各地的地方官,只不过城隍爷是土地爷的上级罢了。朱元璋登基以后,特别敬重土地爷和城隍爷,因此,明朝时期,全国各地都大力修建城隍庙。文安的城隍庙正是顺应了朱元璋的意志,建于明洪武年间 ,地址在旧县署西,即如今的司法局后面。庙宇雄伟壮观,彩画鲜艳秀丽,木质结构,雕梁画柱,显示出古老的建筑艺术精华。时值万历年间,城隍庙经历了二百年的风雨,已经十分凋敝。万历二十七年(1599),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初秋,雄县、鄚州决口,河水泛滥,洪水横流几十里,波涛声震耳欲聋,令人生畏。县令岳储精亲自上阵,背着柴草奔向大堤,和民工们一起抢险防洪。此时,阴云盖地,西北风骤起,电闪雷鸣,急雨滂沱,大堤危在旦夕。岳县令祷告说:“如果是秸草锨筐等防洪物料没有准备好,那是我县令的责任,但如果是风雨雷电为洪水助威,你城隍就没有责任吗?我要向你为民请命,请你把灾难平息。”时隔不久,天突然放晴了,无风无雨十来天,大堤安然无恙。事后,百姓们感谢县令的功德,备好猪羊美酒送到县衙大堂。县令婉言谢绝,说这是城隍的恩惠,前几天风神雨神帮助洪水逞威,是城隍做主,把他们赶走了。于是,百姓们开始筹集资金,重修城隍庙了。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十五,城隍庙起火,大殿烧毁,县令张朝琮命廪生井铸负责修复。

       城隍庙香火甚盛,每年旧历正月初四是这里的庙会。到了这一天香客云集,做买卖的,演杂耍的,打把势卖艺的等等,都集中到这里,场面热闹非凡。城隍庙对面是一座戏楼,各处的班社在这里演出,更增添了热烈气氛。戏楼上方。悬有一块“响遏行云”的匾额,匾额字迹骨肉停匀,笔势飞舞,相传是某任文安县令侯某卸任时,已准备登舟启程,有送行的士绅祈求侯县令为戏楼题书,而当时笔不方便,侯县令就取棉絮蘸墨,一挥而就,反比寻常书法更称奇绝。
       城隍庙大约在1945年扒毁,后在此建了文安第一处县直家属宿舍,称家属大院。1985年左右,卖给各居住户,成为一片家属区。       城东偏北,是旧县衙。县衙建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最早记载是元朝皇庆元年知县李佑到任后重修。其后还有数次重修记录,分别是:明朝洪武初年县丞邓士龙重修;清朝康熙二十八年知县张朝琮扩建重修;康熙四十一年知县杨朝麟重修;道光七年知县刘宝楠重修;咸丰元年知县高衔重修;同治十年知县丁符九重修。最后一次修葺是在民国九年,县长陈方舟主持大修,规模更加宏大,并建筑改良了监狱、看守所。旧县衙是一个具有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它的规模、布局、建筑风格都不亚于如今的山西平遥旧县衙。1945年文安城解放后,这里成为中共文安县委的办公住地,一直到2002年,县委迁居,这里拍卖给房地产开发商,建成一片商品住宅楼。

       县衙南面不足100米, 是一座雄伟的钟鼓楼。民间百姓俗称鼓楼。但是,鼓楼上面不见鼓,只有一座高有两米多的大钟,大钟上还有铭文。据老人们回忆,大钟敲响时,声音洪亮悠扬,可以传出十几里。至于鼓楼的历史,史书上却无记载,1966年,文革开始,在破四旧的声浪中,鼓楼上的大钟被砸毁炼了铁。1973年重修人民礼堂时,鼓楼也被扒毁了。
       鼓楼对面街南偏西,原来是县衙的粮仓,名字叫常平仓,明代以前建。本意是丰收时收储粮食,歉收时借给农民,略收利息,以备正常运转。但因管理疏漏,贪腐成风,或收储粮食糜烂,或无粮可储,清末,常平仓几近倾颓。1900年庚子之乱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各地都要向八国联军赔款。文安赔付的对象是美国,但县衙无钱可拿,就把常平仓的临街部分割让给美国,美国在文安成立了耶稣教教会,把这里建成一个耶稣堂,作为教会的活动场所。民国六年(1917),文安发生罕见的洪灾,华北基督教水灾赈济会捐款由美藉牧师雷司德来文安放赈,并为修复大堤出了力。文安人民十分感激,教会牧师趁此机会提出扩充教堂基址的要求,县长王海庵召集士绅协商,将原常平仓全址划与教会。1945年文安城解放后,这里收归国有,后来在这里建起了百货公司,再后来改为五金公司,现在这里分割出卖给个人,成为卖自行车的商业区。
       文安城内东北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天主教堂。关于它的历史县志没有记载,只说道:“天主教,自前清光绪初年境内始有之,其后渐盛,随建教堂。”1966年8月,文革刚刚开始,拔掉了天主堂的楼尖,教堂改作了他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文安县成立民兵独立营,这里暂做了民兵的营房,后民兵独立营解散,这里不久就扒毁了。
       光阴流转,白驹过隙,时代在前进,古城在变迁。100年后的今天,文安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仅面积就扩大了多少倍。古城墙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虽然轮廓还在,却也变得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但是,古城所承载的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不能忘记,挖掘它,保护它,把它的精华传承下来,是我们作为子孙的责任,也是我们建设繁荣富强的新文安所必不可少的。

色即是空 发表于 2012-5-25 15:27:29

{:39:}{:39:}{:39:}{:39:}

见酒没喝醉了 发表于 2012-5-25 15:53:24

{:35:}没少下功夫吧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12-5-25 16:14:23

{:39:}{:39:}{:39:}

燕莎名品 发表于 2012-5-25 16:22:56

{:39:}{:39:}{:39:}

为爱停留 发表于 2012-5-25 18:52:52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么多古迹都是解放后破坏的。

知足菜根香 发表于 2012-5-25 18:59:16

{:39:}太厉害了,得花多少心血呀,不容易:victory:

猪坚强 发表于 2012-5-25 19:47:19

要是现在保留完整该多好啊

〃双鱼、单座 发表于 2012-5-25 20:00:14

挺愧疚的,身为文安人,现在才真正了解文安!

天恨 发表于 2012-5-25 20:18:33

县衙是现在文安的什么地方

我是敌人 发表于 2012-5-25 20:46:18

真好,{:39:}

平安 发表于 2012-5-25 22:29:16

{:39:}{:39:}

贾大款 发表于 2012-5-26 08:05:23

哥老有才了!令弟兄们老长见识了!

宝妈 发表于 2012-5-26 09:02:27

{:15:}{:36:}{:36:}{:36:}{:36:}{:36:}

有事…床上说 发表于 2012-5-26 09:38:43

{:39:}{:39:}{:39:}{:39:}{:39:}{:39:}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文安我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