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ran 发表于 2016-6-2 19:50:09

沉默的碌碡

沉默的碌碡

作者/文安.陈则利

我爷爷不识几个字,用他的话说是“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可唯独对农具名称之类的字还真识几个。如簸箕,笸箩,碌碡等等。簸箕,笸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一直再用。而碌碡,这原本村边场头随处可见的农耕文明的最后坚守者之一,已基本走完了它的历史行程,完成了它特殊的历史使命,正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淡出我们的视线。一次我指着碌碡问大哥家的孙子,那是什么?他干脆地回答,那是石头。我笑了,笑得十分勉强和尴尬。可以想象,现如今农村的孩子都对它如此的陌生,再过十年,二十年,恐怕这一以粗陋的外形延续了石器时代历史和最具生命力的农耕器具,就真的一如父辈传承下来的那份勤劳简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被渐渐淡化和被新生代遗忘。

我知道当人们把碌碡视为无用的石头时,碌碡一定是沉默的。它经历了华夏数千年农耕的风风雨雨,它累了,也该歇歇了。宋代楼璹在《耕图二十一首·碌碡》中惟妙传神地写道:“力田巧机事,利器由心匠。翩翩转圜枢,衮衮鸣翠浪。三春欲尽头,万顷平如掌。渐暄牛已喘,长怀丙丞相。”这不单单是对碌碡可以用来平整土地的记录,也是将它拟如汉宣帝时知大节识大体,宽厚待人,隐恶扬善的丙吉丞相,更是对农耕文化进步的感慨。

其实,上点岁数的人对碌碡都不陌生。“碌碡是个宝,庄稼人离不了”,这曾经脍炙人口的传唱,就很能说明与我们是何等的息息相关呀!不夸张的说,它是当年轧场、轧苇、囤地(小碌碡)、碾米面、砸地基、碾道基不可或缺的宝物。碌碡以原始脱粒机的角色,演绎了数千年。大集体的时候,麦、秋两季生产队的打谷场上热闹非凡,不亚于一台戏。拿着叉子站在场边的妇女,利用等待翻场的间隙,叽叽嘎嘎的有说有笑。车把式轰赶着拉碡的牲畜,把鞭子甩的“啪啪”直响,不时的吆喝声,急促而高亢,碌碡滚滚,只一会儿的功夫,便碾出一场金灿灿的粮食,碾出一季庄稼人的希望和收获。冬闲时,它是庄户人建房砸地基的唯一工具。两棵粗木做夹杠捆绑在上面,分由四人各自执掌,把握它前后左右的行进路线。八根麻绳系在两侧,分由八名壮汉助力。在“号头”高亢号子的带领下,十二个人齐心合力做提、抬、举、砸的动作。当年的砸夯号子,常常划破夜空,招来助工的乡亲,少则几十人,多则百八十人。一根香烟、一碗白开水的招待,胜过现如今的重金招募。每一声号子和每一次脚下的震颤,都是一次邻里间的问候,一次心与心的碰撞。乡亲们挥洒着汗水,脸上洋溢着热忱,事主内心涌动的是朴素的谢意。砸夯号子现已淡出人们的听觉,邻里间那份朴素而实在的情谊,并没有淡化,只是以另外的表现形式在相互交流,彼此沟通。

每说到碌碡,人们便会讲到韩复榘买碌碡的故事。当年韩复榘已坐镇山东,他知道家乡水患频频,为了解决人们的出行困难,想筹募资金在中亭河与大清河之间建一座长桥。苦于材料费用之巨,就通过各种渠道联络当地的土豪士绅,以求资助,结果这些人阳奉阴违,致使这一惠民工程久久未能实施。韩复榘便心生一计,差人广撒布告,说出重金收购碌碡。一时间,拥有碌碡又觉得有利可图的地主富户,纷纷拉碌碡来卖。更有精明人立刻进山采买来卖。过秤时,不曾想韩复榘竟是以丈二的房檩作秤杆,石墩子作秤砣,一个硕大的碌碡称出重量,只有它本来重量的十分之一。耐于面子,又不敢得罪韩复榘,个个是暗自叫苦,高兴而来,晦气而去。后因战乱和他的死,修桥的事就此搁置。哪些碌碡,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雨,至今散落在韩复榘故乡——大台山村周边的各村的沟沟坎坎。如今,廊沧高速特大桥,跨越中亭河、大清河、赵王新河三条河流及整个东淀蓄滞洪区,以华北第二,河北第一的长度,实现了南北通达。不知哪些被丈二房檩称过的碌碡,现又被在故事里提到,不知是否会为某种人哭,还是在为某种人笑。或许,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默默地任凭风雨的掩埋;或许,在哼唱着曾经耳熟能详的号子,枕着身边的高速桥酣然睡去..... .

碌碡已然成了历史的过客,可每每看到它就会有一种亲切,一种怀想,一种内心的踏实。在春冬能摸出岁月沉淀的温情;在夏秋能闻到五谷馨香的味道。它无声的陪伴我们祖祖辈辈早出晚归、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它忠实的鉴证着农耕文明在风雨中的不断进步,记载着劳动人民的酸甜苦辣,并沉默的见识着朴实世风的摇曳。它又是无奈的,我理解它的无奈。之所以古人将它拟于丙吉丞相,是有一定寄望的。正如我们的怅然和念旧,其实是我们无奈新生代对“它”的陌生。我知道,我坚信,这位敦实的汉子,并没有在劳作后,在一个不被人打搅的地方,酣然睡去,会在某一时刻醒来,即使岁月剥蚀到它的内核。

weiran 发表于 2016-6-5 09:33:48


穿梭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面对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现代人的生活不再那么惬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那么单纯。大多数时候,面具成为了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或许连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戴着多少张面具,哪一张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迷茫无措的我们对着镜子,无言地控诉为何遗失了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的信息化时代,每天过着日复一日地单调生活,戴着连自己都看不清的面具与人相处,此时的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自己喜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的确,对于现代人来说,不同的场合需要我们展现不同的姿态,只有戴上面具我们才能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哪怕它会成为一种可怕的习惯。这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双重作用作用下对人际交往所产生的结果。无论你愿不愿意,面具都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是人之常情,合乎其理的。
然而失去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一个人每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付着性格各异的人,他不能事事顺从心意,他不可以义正词严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内心世界的空洞越来越大。终有一天,他会在喧嚣闹市、灯红酒绿中迷惘,惆怅,寂寞,空虚。失去灵魂的人生意义何在?
人活着首先应该充实自己,而不是一昧地迎合他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己也。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着急,我着急的是自己不了解自己。有时候,做人就该秉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原则,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好像是在为别人而活,只会让自己活得更累。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但我们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只有愚蠢的人才会想着放下自己的身架,讨好别人,奉承别人。

处在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我们是做自己,还是演自己?我曾看过一本书,它里面概括的两个标准我很是赞同。一是不要活在别人的剧本里;二是莫让别人的标准乱了自己的生活。


人的一生,活在别人为你设计好的场景里,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不管这个设计师是你的父母、朋友还是其他与你相关的人,也不管他们的出发点如何,不是你所想的就要果断拒绝,不是你喜欢的就不要轻易接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主宰自己的人生,掌握自己的天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离开,不带走尘世的一片云彩。既知死后万事空,我们就应该看淡一些外物,视其为浮云。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曾坚持不懈地追求某些事物,常会给自己找一个外在的人生目标。在追寻的过程中,我们却极易迷失自我,陷入物质欲望的漩涡。一个让别人的标准凌驾与自己生活上的人,他是否真正的快乐?终其一生,他背离自己的内心,模糊了自己的标准,或许收获了一时的欢愉,却难以避免在沼泽地里的沉沦。一场看似华美,实则凄凉的舞会过后,谁又敢保证自己的幸福呢?

人生苦短,也许我们总是为了生活违背自己的心,也许我们总是在不同的面具里上蹿下跳,然而我们必须坚守最真实的自己,不为诱惑,方不枉此生。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不要忘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人是谁——是你自己。来源:好读者吧 作者:归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踏雪无痕 发表于 2016-6-26 22:16:40

谢谢您的转载!祝安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沉默的碌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