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ran 发表于 2016-4-25 06:43:27

细雨蒙蒙栽玉米

细雨蒙蒙栽玉米
       我清楚地记得,那年七月一日党的生日那天,下了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雨。常言说: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些都是让人们最欣慰最高兴的事。人们把这四件事,并列在一起,可见久旱下雨,农民的心情是多么的喜悦。夏收后,墒情不好,为了争取时间,抢墒播种的秋玉米由于持续干旱,小苗长得面黄肌瘦。高不足十厘米,一到中午,烈日高照。小苗儿片叶,蜷缩下垂,好像干柴一般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让人看着实在是心焦,终于盼来了一场喜雨。雨从夜间开始就悄悄地,紧一阵慢一阵地下起来,他没有风的伴随,没有雷电助威,他温和地像一个慈善的菩萨,用甘甜的乳汁浇灌它幼小而饥渴的孩子们。小苗儿吸吮着那甘甜的乳汁,欢呼跳跃,我仿佛听到了小苗的欢笑声,也不由从内心发出一声赞美一一好雨!
      清晨起来,雨渐渐小了,但仍然下着蒙蒙细雨,天阴的很沉,没有一点晴天的迹象,我迫不及待地想到田间去看看,便穿上雨衣上了路。路上泥泞,到处是小水洼儿,我趟着积水上向前,不一会儿就到了自家的地块儿,往田里一望,有一片儿片儿的积水,特别是播种的地方,因机播留下了一道小沟儿,里面积满了水,小苗全部泡在水里,再看出苗的情况,不由使人大失所望,由于是抢墒播种,苗出得不齐,有许多断垄的地方,有的整个眼儿都没有多少苗。苗齐是丰收的保障,如果这样,肯定是大幅度减产,补救的办法就是等雨停了再补种。但这样要相差好几天的时间,后出的小苗儿跟不上先出的大苗,会影响小苗的生长,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移栽,把较密的地方多余的苗移栽到缺苗的地方。这样省去了间苗的工序,又能补救缺苗儿的不足,一举两得。但缺这么多苗儿,一颗一颗地移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里有点儿犯难。小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抬头望望天空,天阴的像水盆一样,看来天一时半会儿的是晴不了的,心中琢磨,这样的天气,栽苗没有太阳晒,成活率高,如再下点雨水,就会更有保险障,机会难得,栽一颗算一颗吧,总比不栽强,只是辛苦些。
       我开始栽起苗来,用手一抠,连泥带苗儿就一起抠下来,在把没苗的地方抠一个坑儿,把苗几按在坑儿里,用手抹平,栽起来十分方便,功夫不大就栽了百余棵。干的正起劲儿,干的正起劲儿,远处传来了沙沙的响声,抬头一望,白茫茫一片,如烟似雾,向这里靠近,我知道大雨马上就要来了。果然不出所料,也就几秒钟的时间,大雨就哗哗的下了起来,身上的泥水不住的往下淌,怎么办,是回家还是继续干?思考了一下,把心一横,心想,你下吧,反正是个湿呗,又能怎样?下雨对栽苗有利。决心下定,又继续摘起来,功夫不大,只觉得腰酸背疼,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脸往下趟。雨大一阵儿,小一阵儿,紧一阵儿,慢一阵儿。但不管怎样,始终没有动摇我栽苗的决心。
      这时雨小了些,抬眼一望,路上走过来一个人,手里打着雨伞,我一会儿就来到了近前,原来是老伴儿找来了。我直接又疼又酸的腰,向他笑笑说,“天还在下雨,你来干什么?”老伴儿望着我那满身泥水乞丐一般的模样,脸色严肃,也不知是责怪还是夸奖,大声说:“你不要命啦,这么大雨,还不家走?”我风趣地说:“我哪舍得走啊,老天爷给下了满地的大棒子,我正捡着呢。我把多余的小苗儿这么一挪地方,秋后就是一个大棒子,机会一错过,老天爷就收走了,想捡也捡不到了。我穿着雨衣不冷,你快回家吧,这里你也帮不上忙。”在我的说服下,老伴儿终于回了家,我一直干到下午两点多才补完,只觉得浑身酸疼,又渴又饿,再也没有一点力气,看一看满地的小苗儿,心里有种胜利者的骄傲!到了秋天,那一亩多地收了1000多斤玉米。
      一晃这事已经过去了六七年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这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面对困难,不要被他吓住,你只要开动脑筋,不怕受苦,迎难而上,胜利就一定是属于你的。
文安县   李增尧/文   何万志/荐

weiran 发表于 2016-5-5 09:05:51

《抹不去的记忆》
母亲是位善良朴实的农村妇女,那年,我才5岁,姐姐大我三岁,她八岁。爸爸经常加班给学生们补习功课,家里的活,姐姐早早就挑起了这个担子,也算是家里的半个劳力了。
那天,刚下过雨,我母亲带着我姐一起到村南的一口水井旁洗衣服,那个时候穷,买不起洗衣机,就是村里看电视也都到大队部去看。一根绳子拴着一个铁钩子钩着水桶在井水里摆动舀水洗衣服。我母亲打水,打完水,母亲和姐姐一起洗。后来,肥皂用完了,母亲急忙回家去拿,姐姐这个时候正涮完了衣服,她学着母亲的样子,也用绳子钩着水桶去井里去摆,哪知虽然桶里的水满了,可总也提不上来,姐姐娇小的身躯被绳索拽得几乎变了形,突然,姐姐的一只鞋被泥水滑掉到了一边,光着的脚丫子触到井沿,就像手摸到了泥鳅一样,嗖,姐姐和桶一起坠下了井。不大一会儿,母亲回来了,但是井口早已平静下来,母亲声嘶力竭地喊着姐姐的名字,回声一阵阵传来,只有片片落叶声。井旁的小鞋子吸引了母亲的注意力,她一屁股坐到井口旁捧着姐姐的小鞋子哭号着,这时乡亲们正闻声而来的,母亲内疚加痛苦,纵身跳进了冰凉的井里。
北风呼呼地刮着,大人们七手八脚地把母亲和姐姐从井里打捞了上来,尸体已经僵硬,已经没有半点气息,人们肃立地站着,没人说话。
“春兰啊,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啊,我自己带着娃咋过呀”这时父亲领着我跑了过来,声音凄厉。
父亲和我走到了母亲和姐姐的尸体旁一下子跪下,我父亲脸上满是泪痕,我姐姐活泼,我生来就是个安静的女孩,坐在那里光是哭,不知道该说什么,心里想母亲,想姐姐。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也长到了十八岁,也上高中了,父亲没有再娶新妈妈,父亲每次下班回来还要去地里拾棒子,现在都是机械化了,地里不少丢棒子,然后把捡来的棒子推成了粒再到粮站卖了,卖了钱,买了好吃的,首先到母亲和姐姐的坟上供供,然后再带回来给我吃。爸爸总说,别人家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每次听到这些,我心里都很难受,爸,你不要累着呀。
放暑假了,我背着书包回到家,这个时候父亲上班还没回来,我看了看地上的筐头,索性写下了一个纸条:爸爸,我去地里拾棒子了,一会就回来。女儿:尘埃!
虽然现在都机械化了,可是地里很多枯井仍然存在着,以前父亲就常叮嘱我,走地的时候必须小心那些井口,千万别掉进去,千万。。。。。
傍晚十分,天还有一丝亮光的时候,父亲下班回来了,他一眼就看到了桌上的纸条,他拿着纸条疯了似的跑到了院子里喊着:“尘埃,我的女娃,你可别有什么闪失呀,地里很多井。。。。。”父亲心里呐喊着,当井字刚闪过嘴边,他不顾一切地跑向地里。
大洼里,棒子地很多,有还没收的,有收了的,现在收玉米不像过去靠人力,每人拿个镐头,摘一个玉米,就用镐头垗下来一颗,现在的机械化,除了像人一样劈棒子,还能像人一样把玉米秧销了。父亲疯子似的在地里转悠,喊着我的名字。地里长满了杂草,父亲光顾了找我了,没有注意身边脚下的危险。一口井被茅草覆盖着,我父亲大步跨着,一脚踩空,陷入进去,半个身子卡在井口,幸好是侧躺在井口,一条锤在下面,另一条腿还在井沿上,父亲惊出了一身冷汗,他知道这是一口枯井,他庆幸自己的身体没有完全落入井里,他挪动了下身体,身边的土块碎渣滚落井里,老久才传来落水的声响。父亲十足力气在井沿上的那只脚上,一咕噜滚到了边缘。
“好险,好险啊,我的女娃,尘埃啊,你在哪?幸好是爸啊,要是你该咋办……”父亲捶胸顿足地跟自己说着。
“爸爸——爸爸——”其实在刚才父亲喊我的时候,我就听到了,循着声音找来,却发现爸爸正从井里往外爬着,难受劲顿时涌上心头,忍不住哭喊出声。
父亲看到是我,一下子抱住了我,大颗的眼泪从他的眼眶里流出。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父亲也已驾鹤西去。我农业大学毕业后,就回村里,与懂耕种技术的甲醛成家,我们两口子一起承包了村里所有有废弃井的地,每口井上都盖上了小房子,并买来了抽水机,抽废弃井里的水浇地。这样做来,一是保障了安全,二是让废弃井造福人类,一切为人民服务!
文安县   伞先生/文   何万志/荐

weiran 发表于 2016-5-5 07:36:51

本文发表在4月28日河北农民报上

weiran 发表于 2016-5-9 14:27:19

我的妈妈
昨天母亲节,因为要守候刚做完手术的姐姐所以没能回家看看妈妈,给妈妈送上一份心意,心里特别不好受。晚上我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在我接通电话喊妈妈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也流出来了……
我的妈妈八十岁了,身体健朗。经常去洼里散步,走六七里地不感觉累。
      妈妈身体这么棒是跟妈妈的性格分不开的。
      我老妈的思想境界特别高。从来不计得失而且舍己为人,宽宏大量。
       妈妈小的时候,家里是个地下党联络站,她就是个小交通员,经常去给在大洼里开会的地下工作人员送饭送情报,解放后担任村里的团支书。后来嫁给了我忠厚老实的在天津劝业厂工作的父亲,父亲六年前病逝。剩下母亲一个人。她即不来我们女儿家里住,也不跟哥哥一起住,坚决坚持一个人过生活,我们也无奈,只能随着她老人家。
      妈妈过得有滋有味,养了几只鸡,在散步的时候就给鸡挖点野菜。还自己弄了一个小菜园,一开春就在院子里搭起小拱棚,黄瓜豆角茄子辣椒满院子都是。其实她自己哪吃的了那么多菜,她就给左邻右舍都分了。
       哥哥是个孝子,每天都来妈妈院里好几次,嫂子和我侄媳妇做了饭菜都争着给我母亲送,在外边上学的侄女侄子也常给妈妈买衣服和零食,我和姐姐也常常回家。妈妈总是说:“我很知足,孩子们孝顺,邻居们还很照顾我。”
       确实是这样的,别看妈妈八十岁了,左邻右舍的媳妇们都愿意来我家跟妈妈坐着唠嗑,每次我回家都是满屋子的人,当看到这个场景时我特别高兴,知道妈妈不孤单。我也从心底里感谢那些邻居的嫂子们。
       我们姐仨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说:咱们都的向妈妈学习,学习她的境界。
文安县   李红/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细雨蒙蒙栽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