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 发表于 2014-4-18 19:52:11

教育在申诉 (刘战魁 著)

                       教 育 在 申 诉
                                作者:刘战魁
   
         重识教育与文化               教育的涵义
          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         教育的申诉   
          教育文化破冰前行             教育文化的破与立   
   
  教育在申诉,它在对谁申诉?是对教育的模糊概念申诉,是对世俗的教育观念申诉,是对轻视教育文化的人们申诉,是对自以为了解教育文化规律的那些人申诉,是对现今浮躁的文化市场申诉,是对如今错位了的教育模式申诉,是对千年以来强调科举应试的僵化教育体制的申诉……
       
  重识教育与文化
  
  什么是教育?词典中的大意是这样说的:教育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其二是用道理说服人照着做。而我们则认为,教育是可以针对任何人的,绝不仅仅只是针对少儿和青年的培养过程,绝不仅仅只是用道理说服人,使人照着做的问题。像这样的定义太狭隘了,也太模糊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连做教育工作的人都不明白教育的涵义,那么可想而知,今天的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本质内涵的认识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已经不明白教育的意义何在。现在社会中的人们大多把接受教育同学习知识文化搞混淆了。其实,学习文化知识,只是人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人们接受的大多是不同学科的文字知识内容,而且无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学习到多少文字文化方面的知识,都只是教育文化范畴中的某些片段性的内容,都只是学习了某种文化的知识点的内容。因为人类发明的这种文字,无论用其描述什么内容,都只能记录或描述人对其他的人、事、物认识的某些局部特征,只是对各种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对静止的文字性描述。这种记录或描述的文字内容,都不能涵盖和传达出人对其他的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运化过程的综合性、整体性和辩证性的认识。因此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无论我们学多少知识,总会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真正认识和掌握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人、事、物。
  
  人们要想认识和掌握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人事物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以教育和教育文化为基础。因为教育和教育文化能够帮助人形成独立而又能动的人生观和认识论,能够培养人形成整体辩证的认识人与天地自然及各种社会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解决以吾有涯之生识无涯之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在教育领域和教育文化的范畴里,黄帝、老子、庄子他们都是传承智慧教育文化的楷模,孔子和孟子也是从古至今传播教育文化的先驱者。
  
  从知识性的文化方面来看,文字方面的文化功用只能帮助人们记录某些事物的概貌特征和片段性的资料。例如,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说明文和杂文等;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论文,有数论模型、理论体系等。但是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却能够连续不断地显现出自己与其他的人、事、物发生关系的内容;而且像这样的内容具有连续性、重复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只要人们对这些不同的特征进行描述、演绎和操作,就都会形成某种教育文化的形式而被表现出来,因为文化的广泛性含义是指人类于自身、自然及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育的涵义
  
  那么教育的涵义是什么?教育是指帮助人、培养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促使人获得生存技能、成长经验和生活教训等具体内容的条件,是帮助者、培养者通过自己思想言行的示范,从而影响受帮助、受培养者的身心行为活动发生改变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身体力行与潜移默化,而且还具有帮助人、培养人形成维系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能力的特性。所以教育文化是把自己的所知所学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传授给他人,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育化于人的过程。
  
  教育或者教育文化发展的最高级模式,就是智慧教育的传承模式,或说智慧教育文化。智慧教育或智慧教育文化,与教育或教育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育性的职能有了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智慧教育文化具有智慧性,智慧性的教育过程涵盖了全面性、连续性、整体性和辩证性。其绝对不是固有、僵化的文化知识的传递,而是培养人能动地在自然及社会的运化发展中达成与事物间的动态平衡。我们的“东方智慧文化丛书”系列就是属于智慧教育文化范畴的内容。
  
  由于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对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文化,什么是知识文化,什么是知识文化的教育……对这些内容的概念产生了模糊不清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得不为教育申诉,不得不谈认识教育文化的重要性。
  
  那么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到底有什么区别,或者说教育文化与知识性的文化教育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大约困扰了中国人一百年。从中国教育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对教育文化与知识性的文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了模糊,大家知道是从哪个时候开始起的吗?实质上,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和概念开始模糊,应该是从科举制的后期形成的,至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科举制度、应试制度开始,那时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界限就开始模糊了。
  
  大家应该了解,教育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教育的存在几乎与人类的生命发展史同源。教育文化与人类最早期的文明史是同根同源的,甚至于可以这样说,教育方式的存在与地球的生命同源。为什么要这样说?大家可以看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就晓得了。
  
  那么怎样通俗地理解教育?我们可以把“教育”这两个字拆开看。在《说文解字》里,“教”的含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给别人传授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帮助或培养他人对其他的人、事、物提高认识、加深了解,即指导他人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思想言行;“育”的本义为生养,“养子使作善也”,就是把所教的内容进行具体培养、具体复制,并使他人能够掌握其规律而辩证灵活地运用的过程,育是这样的培养过程。教育,既有“为学日益”的知识性传授筑其基础,更重要的是有“为道日损”的智慧性传承合其根本。所以孔子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任何片面的知识性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方式,皆非“教育”的真正涵义。
  
  例如,我教别人学习经络,围绕着教育文化的模式展开,那就首先要介绍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存在有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并且要讲明白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在人体中的运行路线,其中包含哪些穴位,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去识别,以及每个重要穴位的生理位置、功用等。这一系列的内容不仅要通过文字进行介绍,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指导,直到受教者能够掌握其要领,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为止。
  
  对这一整套内容的教习过程称之为教育,完成了这一整套的内容就完成了学习经络理论的教育,把这一整套内容的教习过程用语言文字记述下来所形成的文章,也属于教育文化范畴的内容。如果把这一整套内容与开发人根本智慧的内容结合起来,从而为开发人的根本智慧提供了方便,那么这一套内容就成为智慧教育文化的一部分了。
  
  反之,如果仅仅只是借助于文字的介绍来让人学习了解十二条正经和奇经八脉在人体中的运行路线,介绍其中所包含的各种穴位以及每个重要穴位的生理位置、功用等,那就只是知识性的说明文了。这种说明文属于知识文化范畴,而不具有教育文化的作用和特点。因此,学习者对始终变化发展中的现实的人、事、物之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很难展现出举一反三、量行其度的应对,其教育实用性大打折扣,这样就舍本逐末了。这也是为什么当今教育体制下难出创新型、智慧型人才的一个根本原因。而知识文化型的学者却可以批量生产和复制,但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作用,远远不如因接受教育文化熏习而成就的智慧型人才、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的专业性人才。
  
  教育文化是使人类文明得以进步发展的根本基础,是使人获得生存技能和形成生活模式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过程是通过帮助和培育、培养、栽培来完成的。就好像我教你学炒菜的过程一样,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来讲解如何炒菜的环节和内容,同时还需要用自己的行为活动来告诉你怎样去炒菜。炒菜要把菜洗好、切好、准备好,然后把炒菜的锅放在炉子上,再把炉子的火点燃,之后把油放进锅里边,让油烧温热之后再把菜倒里面……不仅如此,还要教你如何具体地使用锅铲,如何品尝味道,如何放盐、酱油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佐料,最后煎到什么程度才算熟等等。不仅要教你炒菜的这个程序,而且还有身体力行的示范过程,就是我不仅要把这个过程讲给你听,还要自己亲自操作给你看,然后我还要在旁边观察你去做,并给予指导和纠正。
  
  教育是这样的言传身教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育化过程,你才能在过来人经验的基础上学会炒菜的生活技能。把这一过程进行规范,规范化之后所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则属于教育文化范畴的内容了。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教育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教育文化包含了这样的一系列内容。这就是教育和教育文化的意义之所在。教育必须要有这样的传授过程,传授过程中的一切内容都属于教育文化的内容。
    
  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
  
  教育文化有自身的属性内涵。一方面,其具有全面性、连续性和综合性。教育是由若干个知识点和若干个不同的具体环节以及若干个层面的内容构成的过程,然后还得把这些不同层面的内容、不同环节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授习于他人,这个教授的过程便是对事物规范性的把握与传承,这就是教育文化的特征。它具有经验文化的广泛性和操作知识的纵深性,就是说把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不同环节的知识点、不同层面的内容以及与此相关的系列知识和人生经验等内容贯穿起来。这个贯穿起来的内容和过程,就是对事物根本内涵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合本及末地认知和应对运动、变化、发展中的人、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另一个方面,教育文化具有关联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它有这样的特性。在知识、能力和经验等应用方面,需要体现出知识文化的相互关联的作用,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协调教者与学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展现出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纵向的深度和横向的广度。教育文化会涉及到与此教育过程相关的一切内容,所以需要具有一定的辩证观来符合其整体性。这是人掌握事物运化规律的根本条件。
  
  只有这样来认识教育、展现教育,才能在智慧教育文化这个更高层面上符合“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真实义,才能达成“本”与“末”的整体和合,“无”与“有”的辩证统一。
  
  因此,不能把教育或教育文化等同于知识文化来看,不能等同于知识性的文化教育来看。宣传知识文化与学习知识文化的目的,只在于了解某些知识点的内容,或掌握某些知识文化的片段内容,而且也是围绕着宣传与学习来展开的。知识文化的教育是教育文化体系当中的一个局部内容。可是人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点,一直是在观念方面犯模糊,一直是在犯概念性的错误。
     
  教育的申诉
  
  应该说中国的传统智慧文化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及中国的教育文化的发展都有关系。中国的文化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的华夏民族不同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中国文明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千年、数万年以来都始终保持着教育文化的传承性。所以中国的古文化和历史才能被记录下来。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可以说是智慧教育文化的丰碑;孔孟之学对当时乃至后世国人的素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还包括《易经》、《黄帝内经》等。《易经》是先圣智者对自然运化规律的总结,是对自然事物之间互生互化互分互合互根互离等相互关系的总结,这与人类的生存是息息相关的。《黄帝内经》也不能只是简单地划为医书,因为其是将人自身的生命运化规律放在天地自然这个整体大象中来研究的,所以有人说《黄帝内经》既是医人之书,又是医世之书,的确如此。这些经典都是传承下来的无比优秀的智慧教育文化内容。
  
  但是近百年以来,人们对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混淆,尤其是现在。为什么人们会对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概念产生混淆呢?正是由于西方社会的文化知识和自然科学文化的崛起,这个新式的文化进入到中国,直接冲击了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模式,这样就使得人们对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产生了模糊性。现在社会中的人们已经完全不知道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区别了。现在的老师与学生,现在的教授与专家们,现在国家的教育管理机构对教育文化和知识文化的这个概念完全发生了混淆,所以教育不得不在今天发出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教育文化需要我们去认识其本质内涵,需要我们去认识其特性和功用,需要我们去了解其发生史和发展史。
  
  当然,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没落、退化变异到不适应社会化发展的要求的境地,所以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在受到西方知识文化教育模式的冲击下,国内反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模式的浪潮也一波接着一波地进行着轰击,再加上新中国的成立,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所以就直接瓦解了那种传统的、保守的、狭隘的教育文化模式,促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这其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连根切断中华教育文化传承的消极一面,这些都是促使人们产生“观念错位和概念性模糊”错误的外在条件。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新文化运动也反映出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模式在那个时期确实是没落了,这是传统教育文化发生变革的内在因素。
  
  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会自然符合循环往复向前发展的规律的。所以教育文化在变革了近一百年之后,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呐喊声:我要伸冤!不要将婴儿与脏水一起泼掉;我要申诉!在完全放弃旧有的教育文化模式和教育文化的表达方式的糟粕的同时,不要把教育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功用也一起扔掉了。
  
  教育文化不同于知识文化,因为知识文化只能涵盖某一个片段的知识性内容,而教育涉及到了人自身、以及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方方面面的认识,它是人的生命本能活动得以维系、人类社会得以发展、人与自然环境达成和谐关系的基础和关键性条件。所以重新认识教育和重新界定教育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知识文化作为教育文化当中的一个片段性内容,只是教育文化当中的某一个环节而已。然而,现在社会上的人们完全不晓得教育文化、教育模式的存在意义与存在价值。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认识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呢?教育文化具有整体性辩证和潜移默化的属性特征。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我们需要理解人在社会生活中,在应对其他人、事、物的过程中,是如何呈现教育文化的整体性辩证关系的,也就是在培育人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出教育文化的不同属性特征的。例如,小孩子不会走路,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得扶着他走路,要跟他讲如何学走路的关键要素和基本条件,同时还要把他扶着、牵着去走,手把手地教,身体力行地示范在前、扶助在前、辅助在前,这其中传授的内容就是教育文化,这其中承袭学习的过程就是教育的传承模式。
  
         ( 待 续 )

摘录于:http://www.yjjywh.com/bbs/read.php?tid=6828
                智慧教育文化   读书论坛




农家小院 发表于 2014-4-18 19:56:07



(接上文):                教 育 在 申 诉
                                   作者:刘战魁



  教育文化破冰前行
  
  所以我们的讲课内容,是讲的关于如何学做人、学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学做一个智慧的人、学做一个与自然及社会达成整体和谐关系的人的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书,其功用会不同于现代社会上流行的其他书籍,它是具有智慧性教育功能的书,是继承了古智慧教育文化之精髓而又赋予其新时代文化气息特征的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对于人获得身心健康、自觉地净化自我意识都能起到积极的育化作用,并具有帮助人开发觉悟智慧的功用,而且还对培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各种要求、及变化发展所需要的相关内容等,都基本上涉及到了。
  
  我们的书是通过什么来体现智慧教育的呢?是通过不同的知识点来贯穿的,并把这些知识点同践行的各种经验以及不同的方式方法联系起来。
  
  对于教育文化书籍的表现形式,不能像编辑知识性的文化书籍那样去编辑,不能像表达某些知识点或某种观点那样去进行简单地说明,而是要对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内容去进行描述,而且描述的语言需要符合平常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才行;而不能直接按照所谓规范的书面语言那样去表达,虽然那样的语言表达方式读起来会给人流畅的感觉,但是,不能符合平常人们轻松随意的心理意识的要求,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阅读与吸收的整体性、融合性、辩证性。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样的表达方式往往重于语言之间的逻辑推理与遣词造句的结构,而不能符合人们正常的、本能的思维习惯,也不符合人们平时的语言交流习惯,不符合人们平常的记忆习惯,所以不能像那样对教育文化的内容进行刻意的分割。尤其是对智慧教育文化的内容,不能在随意分割之后再添加小标题或简单的释义等而将其分裂成一段段的,这样做的后果就直接破坏了教育文化的全面性、连续性、综合性、关联性、重复性、辩证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特性的内容,这样就使教育文化既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了。
  
  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最大差异就是目的性不一样,作品的功用职能不一样。教育文化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及其相关内容的继承性、系统性、协调性、辩证性、整体性,而知识文化强调的是知识性、逻辑性、时效性、宣传性、说明性。
  
  教育文化实质上是人对祖辈传承下来的经验文化进行的复制式的传播,是人自身在与其他的人、事、物发生关系时所取得了宝贵经验之后而进行的某种文字规范或总结,是人对各种经验进行的身心活动的行为性传授内容。教育文化的内容是围绕着传授过程而对某一人、事、物所涉及的主体内容、关联性内容和旁系内容来展开的,其中会涉及到各种经验、知识、特性等,会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会涉及到与传授内容相关的社会关系及自然关系。教育文化需要把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捏合成一个连续变化的整体来展开,这样才能构成教育文化的全部内容;而知识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所以说,教育文化是人类生存得以维系的根本性文化。教育是在这个层面向社会、向文化领域提起申诉的。
  
  因为现在的整个教育界与文化界,以及整个社会中的人们,对教育文化的功用与职能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清醒的认识,所以出现了不认可教育文化及其表现形式的怪现象,而只认可知识性文化的传播方式。老子讲“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而现代人面对的正是求知识文化之“博”而放弃了获取智慧能力之“知”的教育现状,因此使人们难以获得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
  
  不只如此,现代文化普及率越来越高了,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变得越来越匮乏;虽然现在的生活与三十年前相比要过得轻松如意一些,但是人们的思想言行的表现却变得越来越盲目浮躁了。这样的社会生活状态反而成为了下一代人形成自私狭隘人生观的温床。比如社会上不断爆出孩子为了零花钱而杀害家长,同学间为了一点小摩擦就挥刀相见等事件,高校学子自杀都已经不算新闻了。金钱、感情、工作、生活……这一切都有可能演变成自己人生的障碍因素。
  
  为什么人们的心理变得这样扭曲和脆弱?为什么失去了承受压力、坎坷与打击的能力?为什么失去了自我反思与应变的能力?说到底,正是由于我们现在强调学习知识性的文化,强调应试考核的教学模式,而没有建立起培养健康人生观的教育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培养人们形成自然道德观的意识形态。从小到大都围绕着好的考试成绩打转,却没有教育大家学习如何去做一个身心整体健康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何依循人的生命运化法则、自然运化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来为人处事。
  
  再比如,现今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的物质享受和经济利益,不惜大量破坏、耗损自然资源;现今社会利益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巧伪趋利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使得市场经济只为谋取利益服务,文化与教育的市场只为效益服务的怪现象,从而淡忘了以人为本的社会需要依靠切实可行的教育和教育文化来促进其发展,需要通过教育与教育文化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形成和谐的社会道德观服务。因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不知不觉中恶化了。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为人们已经不懂得什么是“顺天应时”的自然道德观了,不懂得人与自然及社会关系应该如何保持动态平衡的整体和谐性了。显然,知识性的文化传播基本上不符合教育文化的属性,也无法体现教育文化的传承性。
  
  教育需要以传承为主;教育需要以服务人类自身的和谐化生存为原则。所以说,接受教育与学习知识文化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其结果也截然不同。教育绝对不是某些知识点之间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的结合,教育文化也绝对不是某几个知识点的顺承关系;它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生活模式的整体性内容的表现。教育文化与知识文化的区别就在这里。
  
  西方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性和知识性的文化教育,他们缺乏传承智慧教育文化的体系;在现有的教育文化中,缺乏如何帮助人遵循符合生命运化规律、自然运化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在现存的教育模式中,缺乏如何按照身心活动规律与成长规律的要求来培养人去做一个身心健康者的学问。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时,我们接受了其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但同时也正好接受了其不具有传承性教育文化的那一面。
  
  从现在开始,需要我们自觉地去把这个事情认识清楚,教育与教育文化对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和自由的生存条件是极其重要的。教育与教育文化不仅涉及到如何学做人的学问,还涉及到智慧生存的学问与技能的问题。教育与教育文化的形成与兴起,是促进民族和谐、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和长治久安的根本的基础条件。当然,在生存技能里面也包含着做人的技巧和做人的学问,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会认识到教育和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强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把接受教育与学习知识的意义一定要认识清楚,以后我们才能通过共同的努力把智慧教育文化立起来。
    
  教育文化的破与立
  
  中国近百年来对教育文化的模糊观,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破除才行啊!要想立教育文化,唯有先立智慧教育文化为根;如果智慧教育文化立不起来,想立教育或教育文化那就太难了。
  
  知识性的文化有知识性文化的特点,像现在出的书籍,像现在学校里面教课的方式,它是不是教育?它也是教育,它只不过是知识性的文化教育。而我们说的这个教育,不仅仅只是包含了知识文化的教育,而且包含了一个人立足于世需要如何做人的教育。教育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所以知识性的文化传播方式不能取代教育文化的传播内容。例如,在典型的教育文化中,某些看上去是重复性的内容,实质上它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方位来揭示同一个事物的内涵特征,甚至是对某一个事例的分析也同样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高度,对它进行全面的、连续性的、综合性的、关联性的认证和传授。这不仅是教育文化的典型特征,而且还是智慧传承教育文化的典型特征。它照顾到了与此事有关的某个问题或者某一个技能的全面性、完整性、整体性、辩证性和协调性,它会整体性地强调这样多方面的相关内容;而知识文化的表达是不可能具有这些方面的特征的。
  
  知识文化的表达只要求片断性的完整即可,把与人、事、物有关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说清楚就行了。但即使是像这样讲清楚了,也同样不符合教育文化的属性特征。因此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老子讲“行不言之教”了。智慧教育与教育一样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如果不培养人形成以整体辩证观为基础的思维参照模式,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内涵。
  
  对此,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样理解这句话?对于帮助或培养任何人,都需要理行并用,即把所教之理同自身的言行相结合,既要教授符合受教者各自特点的方式方法,又要引导其从整体的高度来辩证地应对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此来认识事物的属性特征以及运动变化状态和发展要求,并遵循所授的理法去做,这样才能达到帮助其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培养其形成认识并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整体辩证观与辩证整体发展观的教育目的;而不应该只让其学习知识文化方面的内容,使其执恃智识与逻辑,形成片面僵化的思维参照模式。这也正符合了《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涵义,并非“使知之”为教。那么“使由之”的依据是什么、根源是什么?即是《道德经》中所讲的朴之性,“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对于老子这几句话的理解,可以参看《老子道德经全解》的释义。
  
  所以对于教育文化的内容,如果形成了文字,是不需要把它断开或起小标题来划分的,否则就难以展现其智慧文化的整体性、教育性、传承性了。我讲著的系列丛书都是按照通俗出版物的要求来分段和起小标题的,像这样去传达教育文化的内容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遗失了某些内涵。因此在学习智慧教育文化的时候,希望大家不要执著于书面文字的表达形式,也不要执著于分段划分的写作方式,而应该一体同观才好!

(全文结束!)  

摘录于:http://www.yjjywh.com/bbs/read.php?tid=6828
               智慧教育文化   读书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在申诉 (刘战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