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 发表于 2014-4-14 07:34:14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刘战魁 著)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作者:刘战魁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的辩证关系       教育和文化的真正涵义
思维参照模式的形成过程            错位的教育与偏执的溺爱
攸关民族兴亡的智慧教育传承    对利益文化现状的反思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需共同发展   
     
  培养孩子需要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的课题范围非常大,然而其在我们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又是一个关系到民族兴旺和国家昌盛的大问题,同时又涉及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与具体实施呢?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的辩证关系
  
    当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依赖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文化和文化的教育。关于这样大的一个课题,我们是想从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和智能生命科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在培养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的认识,我们要运用一个原理和一个观点,那就是:辩证法的原理和智慧整体观的观点,并站在智慧整体观的高度来运用辩证法的原理。   

  教育文化不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一种生命延续的文化现象。其实我们大家可以通过《动物世界》这个栏目来了解这样的内容,有很多动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同样是离不开生存教育的。只不过我们人类自身的智能要比它们高级,因为人具有更高级的智能,有更复杂的思想意识活动。   

  我们认为,从人生命成长的自然要求上去看人的传承教育,它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的纽带,是我们人作为人自身存在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过程,也是生命存在的内容;从人类集体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求上来看教育文化,它是人类这个集体的社会活动存在和延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集体智慧共存与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是人类认识自身和认识大自然最基础的内容,是我们人类的类本质功能外化的结果。   

  从人的生命成长的自然要求上去看人的教育文化现象,它是人的生命力存在的一种外延,是人的智能和自己内在能量外化的展现,是通过自己存在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混化之后的结晶,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文化教育是人类社会各种族集体存在和发展需求的产物,是人类的类本质——不同层次人的智慧和能力在顺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时的具体运用,是对人类自身的这个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外化的结果。   

  教育文化的目的,是关于人如何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人生观;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如何培养符合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复合性人才。   

  教育与文化在我国古代,实质上是教育包含着文化,而文化则在流行于世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着教育,它们是这样一个整体辩证的关系;文化是通过教育来展开的,教育里边贯穿着传承的文化内容,它们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教育和文化的真正涵义
  
  在过去,由于生产工具不是很发达,因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就显得自然质朴一些。这样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能够体现出来的,都是非常淳朴的内容,所以文化和教育没有分立,没有分开。我国文化与教育分开的历史时期主要是在上个世纪初,那个时候开始了新文化运动,真正的文化与教育在那时就发生了变革、发生了变化,那还是在解放教育文化体制的时候,在教育不断改革以后。   

  但是,我们怎样来看待教育的涵义①【①“涵义”与“含义”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同义使用,其实二者本义并不完全等同。“涵”有渗透融合之意,在表达事物根本内涵之义时用“涵义”;“含”则侧重于包括容纳之意,在表达包含之义时用“含义”。本书按照句义表达的不同,对二者进行区分应用。】呢?教育是一定要通过文化手段来展现出来、把它展开的。教育的内涵,包含着培育人的生命活动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的基本要求,包含着培养人的身心行为符合生存活动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新生的个体,还是成长起来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群体,使他们学会维系生存活动的基本技能,获得健康人生的经验,也就是通过教育让他们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只有当人获得了一定的生存能力与人生经验之后,才有可能帮助自己融于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中去。   

  因此,从教育的本质内涵来看,教育是培养人的生存能力、传承人生经验的内容与过程。教育不仅会帮助人建立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能够帮助人融合到自然环境及社会关系之中去。总之,教育是一代生命培养另一代新生命成长的过程,是通过自身生命力的外化来展现言传身教的内容的,是通过具体的文化、语言、行为等方式来呈现不同的教育和文化形式的。

   文化的涵义怎么讲?文化是人类自身在同自然及社会发生关系时产生的具体应对内容,也就是人类在应对不同事物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并通过文字归纳、总结、升华起来的理论知识。而这些具体应对内容——各种理论知识,正好反应了人类的智慧能力,因此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既可以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也可以不通过文字表现出来。像诗歌、小说都属于前者,而舞蹈、美术、音乐、戏曲等等也是一种文化。   
  然而,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教育与文化基本上被分开了。从教育的涵义来看,从它表达的内容上来看,法定教育是通过文化的熏陶,通过人生的方方面面,来培养一个人成长,并使之成为符合今天这个社会规范要求的人。这是教育通过文化所要表达的内容。
  
  文化要借助于教育使人们能够学到知识,包括人立足于社会生活时需要了解和认识的方方面面的知识。文化是一种工具,教育是文化的本质,文化是教育的内容。但是现在呢?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与文化脱节了。现在的大多数人,只注重文化方面的学习,只是把教育里边关于如何教育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方面的内容强化了,从而失去了教育本身的最本质的内涵,那就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做人。
  
  在培养新一代方面,我们既要看自己的长辈,也要看看自己驾驭生活的能力,还要看看现在的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通过比较就会知道几代人之间的差距。现在的人们,包括孩子们,在学习社会文化,应对社会关系,独立实施具体生活内容时,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呢?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他们是否接受过真正的教育。
  
  教育里边包含着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文明的礼仪、习俗,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法律等等的认识。它应该是一个具有相对规范的内容,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才能称为教育。人被培养出来,在现今的这个社会里,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具有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之人格特征的人的。如果这个人是从那样的一种思想境界里面出来的,那么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来说无疑是倒退了。
  
  但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在今天的社会中又有何表现?现在社会上的孩子们处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中?从对社会所生产的商品和物质产品的浪费方面,我们就能看出来,小孩子是有教育还是没有教育的。例如,现如今的社会上有不少孩子用手纸是毫不计较的,他们的父母对此现象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根本就不管孩子的行为是否造成浪费。有些孩子在擦手或洗脚时,根本就不用毛巾,而是常把卫生纸卷拽出来用手挽,挽得多多的,随意擦擦手和脚便扔掉。一旦孩子们形成了这种浪费的习气,那么以这种不良习气来应对日常生活,带给社会的将会是极大的损害!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只要养成了浪费的坏习气,那么他的思维参照模式就会把这种坏习气复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去,于不知不觉中反应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的坏习气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破坏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人由于追名逐利,并崇信金钱万能,因此在专心牟利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不少坏毛病,比如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习气。这些人大多都只顾牟取自己的利益,在社会生活的交往中,不管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对工作中的同事,都会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像这样的社会现象告诉了我们,现在已经没有了人生活在人群当中的那种和谐共处的氛围了。人们共处于某个环境当中,应该产生和谐的交往关系才对,应该是融洽而又友善的关系才符合人的社会属性。但是现代人们的生活过程就是这样相分离的。比如,当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把自家的门一关,隔壁左右四邻从不往来,大家相互之间不认识了;即使是认识了以后,相互的关系也是非常平淡与陌生的。
  
  当人生活在某个群体中时,应该是互助互爱、互谅互敬的,可是现在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乡之间、朋友之间等关系,开始出现互不关心,甚至相互背离的状态,你不用关心我,我也不用关心你。但是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20年前、30年前、甚至40年前,自己居住的隔壁邻居,无论哪一家遇到了问题,街坊四邻都能够做到互帮互助。比如哪一家如果有个老人病了,其他街坊四邻都会出手相助,有些人在帮忙时甚至比他的亲人关照得还要周到,马上就给送医院。而现在呢?人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不是以利益来维系,那就会冷漠无情;而在利益关系中,又怎么可能有人性温暖呢?
  
  其实,人们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确实是需要相互帮助的,如果因不方便缺少了什么、拿不到东西,大家都是可以帮帮忙的。在以前,谁家里边来了亲人或朋友,正好家里没人,只要隔壁邻居在家,自然会热情告诉来人:“他们家里没有人,你有什么事跟我说。”甚至于款待留下隔壁邻居的这个亲人或朋友,直至邻舍下班或外出回来。
  
  而今天的社会关系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人们之间互不关心,大家相处以利益为先。如果没有利益的关联,那么即使是街坊邻里、同事同学,或是亲人朋友,彼此之间都表现得比较冷漠。这样人群中就很少发现和谐的现象,至少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度远远不如三十年前了。因为世上的多数人都生活在符合自我利己的自私的那个小环境里面,因此缺失了与他人之间善意的沟通,也缺失了关爱与真情的交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旧有的教育体制已经被打破,新的教育体制还未形成。社会发展的快节奏、高效率,也使得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或去接受教育。所以人也就自然地缺少了友爱与真情。这种爱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是通过教育的文化来反复地熏陶的,是通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的文化知识来灌输的,也是通过家庭和社会中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来传承的。
  
  但是,现在的人们已经缺少这样的熏陶、灌输与传承,因为大家把搞活经济放在了第一位,把仕途地位放在了首位,把追求名利和感官享受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这样一来也就忽略了教育人健康成长的根本要素。因而就自然地重视能够带来眼前效益和社会文化需求的知识,重视所谓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娱乐知识等各种各样层面层次的文化教育的学校,还有各种传媒如电视、电影、网络通讯和文学作品等等。一个人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不能等同于接受学做人方面的教育文化内容,尽管它们之间有很多内容是相似的,但是它们的本质内涵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法已经告诉了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传道”,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的人,做一个和谐生存环境的人,做一个有觉悟智慧的合道顺德的人。以前教育是很严格的,师父先要考验弟子的品性,指导教育弟子,达到符合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时候,才会“授业”,也就是传授技艺和知识,把“传道”放在最前面。
  
  现在国外,尤其是在亚洲,有些国家和地区,比如像新加坡、韩国、日本,我国的香港、台湾这一带,还是在运用中国的儒学文化。儒学这个贯穿人共性的、涉及伦理道德以及人涉世立足的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有一点,它被打上了封建社会那个历史阶段的印记,就是统治阶级为了束缚人民思想来保障自己的利益,把这样的教育文化给歪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个文化需要改变发展,需要后来的人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去丰富、完善它。但是迄今为止,这个儒学文化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完善起来。
  
  在教育子女方面,《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子不教,父之过。”现在我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小孩子一要钱就给钱了,一要玩具就什么玩具都给买,基本上是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这样满足孩子欲望的本身,是不符合身心成长规律的。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不断地被满足,像这样做就很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贪欲的习气。在人的生命运化规律里有一个适应性,当适应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适应了的环境反映到人脑里边,产生了一种物质沉淀——形成贪欲纵意的习气。这样一来必须要得到满足的想法就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如果不被满足,就可能造成所谓自尊心方面的一些伤害,进而形成激进的、分裂的人格,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就是我们现代人没有注重学做人方面的素质教育而产生的后果,因不懂得教育的本质内涵,而不断地满足他人或孩子的欲望。父母不断地满足儿女的要求,总是以己心度人,害怕自己的儿女吃亏,害怕他们吃苦受累,而不懂得人的身心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形成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的思维参照模式,不懂得按照生命运化规律的属性特征来教育孩子,不懂得人脑的智能效应功能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会展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特征,不懂得培养人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懂得“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的生命活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懂得在社会中生活是“不如意者常八九”的,不懂得培养人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提高其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应变能力,不懂得培养人提高与其他人、事、物发生关系时的生命活动状态和身心修养水平。     
 
  思维参照模式的形成过程
  
  因为现代人基本上不懂得什么是教育文化,不懂得教育文化对于人获得健康的重要性,所以才会盲目地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与不同愿望。现在的父母大多都觉得自己在小时候吃过苦,所以会想“我再吃点苦也不要紧,得让孩子过得享福一些”。为人父母的像这样盲目地溺爱孩子,同样是在对孩子进行误导,进行错误的教育。像这样去满足他们,以这样的教育法来“帮助”孩子成长,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吗?他们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经验已经烙上了偏执性的烙印,让孩子形成了偏执性的人格习气。这样的教育法是在给成长中的孩子教授贪欲的经验,培养懒惰的习惯。这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勤俭、坚忍、独立等人生经验的机会就没有了、丧失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因为人的身心活动的成长规律是这样的,在3岁以前会形成思维模式的雏形,会形成人生中最初的印象;在7岁之前,就会形成最基本的模糊的思维参照模式。所以中国才有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人到了十五六岁时,其基本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到了18岁至24岁时,人的基本思维参照模式就已经形成;从20多岁到35岁时,人的思维参照模式已经成型。因此大家都会知道人在这一时期,其人生观已经形成,所以处在这一时期的人,其思想意识活动的观念观点都已经形成了偏颇的固执性。从35岁之后到55岁时,人的思维参照模式所产生的意识活动就已经出现了固执僵化的现象;人到55岁以后,其思维参照模式中演化出的思想意识活动内容已经变得非常固执、僵化和狭隘了。希望大家把这些规律性的内容认识清楚才行。
  
  所以,只要一接触到或讲到教育这两个字,就会讲到孩子的教育,因为认清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帮助下一代人健康成长。今天讲到了思维参照模式的形成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属于规律性的东西,而且人类社会之中所有的人都是经过这样的阶段成长起来的,其思维参照模式形成的轨迹,就是这样发展变化的。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把自己良好的人生经验传承下来,而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孩子,那么人生的宝贵经验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了,而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了宠坏孩子的经验。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会凝结着成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或贪欲无明、或愚昧无知的教育文化内容在其中。只不过这三者之间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能力,人生经验以及文化素养。因此,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没有真正地掌握“教育”、“教育文化”和“教育人”的规律性。
    
( 待 续 ! )





农家小院 发表于 2014-4-14 07:42:52

接上文: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作者:刘战魁

   错位的教育与偏执的溺爱
  
   教育文化是帮助人如何适应或应对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的。可是现在当父母在培养子女的时候,基本上培养成不会洗衣服,不会开煤气炉子,不会做简单的自己生活所需要的食物,不会面对陌生人,在面对新的环境时就感觉恐惧等等,出现了这种低能儿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共鸣,但是在社会中还是有大多数人不明究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不断地满足小孩子的欲望造成的。一开始可能是2毛钱、2块钱、20块钱、200块钱……当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小孩欲望的时候,这个小孩在家庭中就有极大可能出现叛逆性的思想言行。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在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存在隔代养育孩子的现象。现在有不少爷爷奶奶辈的、外公外婆辈的,这些长者们隔代教育小孩。从隔代教育小孩这一方面来看,确实是给自己的儿女减轻了包袱,但是在祖辈、父辈和子辈之间出现了情感真空,做父母的这一代人就丧失了养育孩子的经验。现在养育一个小孩都是非常困难的,也是非常匆忙的。但是,当我们站在智能生命科学的高度来看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认识到人的情感是通过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来传递的。如果仅在祖孙之间传递,那很容易在孙辈与其父母之间产生代沟。
  
  这样一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他们所形成的人文环境印象和思维参照模式以及知识结构,都与当前的社会发展错位了,这样他们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认识和形成的概念也不对了。因为爷爷奶奶不断地用自己已经过时了的方式来呵护小孩。大家应该知道,呵护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法。现在的爷爷奶奶们,这些祖辈们不能用符合时代节奏、符合时代的文化、符合时代的精神的方式来教育小孩,而是用超过了父母辈年龄的阅历,那种深沉的阅历,那样一种在文化层面上有空白、在情感上有缺欠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小孩。这样小孩长大以后,很容易形成情感真空。一旦情感上有真空了,他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就会疏远,对父母这一辈人的认识就不能全面了,那么结果是当孩子走入社会之后,就自然缺少了对父母这一年龄段的人各方面的认识。
  
  这样就出现了对上一代人亲情关系既不认识、又不会应对的现象。他所形成情感的参照模式是什么呢?就是爷爷奶奶的那种特有的关怀,那种无微不至的爱护,那种不用自己给予而完全被满足的宠溺。因为父母曾经生养了小孩,但是没有负责教育小孩,教育小孩的这个过程丧失了,这是一个原因。然而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和现象产生,在这样一辈子孙的后面,孙辈、重孙辈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就显得更为强烈了。
  
  当做父母的已经升格做爷爷奶奶的时候,由于自己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没有经验,没有情感付出的经验,因此也就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那种父母如今作为祖父祖母,对子孙儿女这种教育的情感,他们没有这种经验。然后随着一代一代人对情感的淡漠,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化也就退化了。不仅如此,随着教育文化的退化,随着教育文化退化过程中接受教育的人们的成长,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异变。这样的情形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文明高潮的到来,是有非常大的影响与障碍的。教育与文化、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够兴旺发展都是有很大关系的。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是两码事,现在我们丧失了的就是教育这一方面的文化内容,现在发展起来的是文化方面的教育。对于文化方面的教育,有很多做家长的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只要自认为孩子是在刻苦地学习,或只要学习好,孩子有什么要求,这些做长辈的什么都会满足。像这样去娇惯儿女的生活内容也是一种教育法。这些孩子本来是能够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可是现在有不少长辈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教育孩子向偏执的、一味索取的人格方向发展。这种有缺陷的人格教育方式,给孩子的自身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都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障碍。
  
  大家不要把教育看成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传承教育和教育文化是贯穿人类进步的纽带,是人类文明文化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文化延伸的传导媒介。我们说,如果教育与教育文化没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就会产生教育文化信息遗传的变异。当我们教育的遗传信息发生了偏移,那么对健康和谐地发展社会关系就会产生直接的障碍。
  
  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交流会怎样?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会形成语言文化的真空;语言文化真空的出现,自然会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造成荒漠,自然会给社会科学文化、自然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发展造成障碍,形成真空。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出现情感的真空;情感真空的出现,就自然会导致各种情感的偏颇。尤其是现代化工业革命、现代化工业文明以及高度社会化的通讯网络发展,带来这种真空的局面和现象更加的严峻,这种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攸关民族兴亡的智慧教育传承
  
  一个民族为什么不能兴旺100年、200年、500年、1000年?为什么不能正常地兴旺发展?就是因为在这些看似很小的方面丧失了教育,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内容和过程中失去了教育文化的传承内容,大家从来也没有像这样去认识啊!虽然,我们的古智者圣人——老庄的自然道德观和儒家文化,以及其他的诸子百家的学说等,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些内容讲清楚了,但是我们的文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多本质的东西在发展的过程中被遗忘或异化了。
  
  现在70岁以上的人,如果在解放前还上过私塾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学习《弟子规》、《百家姓》和《三字经》等,如果要学更深层次一些的内容,就还需要学习《大学》、《中庸》、《周易》、《道德经》和《南华经》等等。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是干什么用的?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学习如何做一个符合时代、符合社会规范、符合生命运化规律、符合自然运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学习做人的一种准则和标准。比如老子和庄子传下来的篇章,都是在致力于如何使智慧教育文化真正地贯穿到天下、国、乡、家和每一个子孙中去,即使是孔孟的儒学文化,也同样是在始终传承教育文化。
  
  因此,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家庭、民族、国家获得健康发展机制的根本基础。如果有了完整的符合智慧传承的教育文化,那么无论是某个人,或是某个民族,抑或是某个国家,就都有了获得健康发展的希望和途径。如果能够把符合人、家、民族和国家的智慧传承教育文化运转起来,那么无论是人、家庭,还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就都会取得不断的进步,这样的人、家庭、民族与国家才会不断地更加兴盛富强。
  
  可是近百年以来,随着教育文化体系的改革开放,中国古典的传统的教育文化内容已经随着文化改革的步伐,把那些旧文化的糟粕连同精髓一起丢弃了。我们失去了很多教育文化中的瑰宝,使之不能真正地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的讲课只能算作是抛砖引玉,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有识之士,他们已经开始重视传统的教育文化了。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建立起繁荣兴盛的教育文化呢?确实是需要从关于人的生命运化规律、身心活动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上去认识的。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因为人的思维参照模式和社会属性就是从出生之后的婴儿时期开始,直到20岁以后就逐步成熟起来了,这也是人成长的规律,教育也应该是与之同步的。在这个层面上去认识教育文化的重要性,无疑就得从人自身与自然以及社会这个整体的高度上来认识相互之间的关系,站在智慧整体观的高度去认识,站在智慧辩证法的高度去进入、去研究、去实践、去发展。我们只有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去做,人、家、民族和国家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才有希望赢得和谐有序的社会状态。
  
  当然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几个朝代是比较兴盛的,很多朝代也都有一个兴盛的发展期。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纷,战乱以后的秦朝就是百废待兴,通过文化与度量衡的统一,发展至汉朝就使得百废待兴逐渐向兴盛发展,紧随其后就是文化昌明。而当社会真正地出现了文化昌明的时期,其给社会带来的便是繁荣昌盛的生活景象,给社会文明带来了进步。
  
  但是,也就是在这个社会的繁荣时期,人们就开始忽视了教育体系的传承文化内容,而一味地贪图人生的享乐,享受这种文明的繁荣昌盛,而导致了社会中人们的成长缺乏了符合生命运化规律和身心活动规律及成长规律的智慧传承教育方面的内容,缺乏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方面的教育。这样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就会逐渐地从繁荣合理时期衰退至恶性循环的矛盾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发展结果?因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不同层面层次的人群的群体意识形态构成的,而群体的意识形态是由单个人的个体意识形态组成的。大家知道吗?这单个人的意识形态又是由所受传承教育文化的本质内涵所确定的,而人所接受传承教育文化内容的时期正好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这样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意识形态的形成,都与整个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有关系,而且社会中的任何人都会受这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而意识形态反应到每个人的身上,就是指人的思维参照模式衍生演化出来的思想观念。这就是世俗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不容易“跳出三界外”的根本原因。
  
  所以任何人要走超凡入圣达真之路,就需要“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同时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和谐化进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人要真正地见证跳出三界外而不在五行中的觉悟智慧境界,那就得需要花自己毕生的经历去为之奋斗。只有这样,人才有可能进入到超凡入圣达真的自由王国之中;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向践行见证觉悟智慧的方向努力精进,人类整体智能的跃升就有希望了。这是我们站在社会意识形态的高度来看待教育文化的发展。
  
  如果我们大家能够站在辩证的历史发展观的高度来看教育文化的内涵,那么我们就会知道,中国的古智者圣人们没有一个不注重教育文化的本质——传承性内容的。如古代五千年以来的黄老之学,再加上大乘佛学中般若部的内容,这些都是智慧传承教育文化中最睿智的光辉典范。这些内容的本质内涵为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我们只是从教育文化的层面来说黄老之学与大乘般若部的佛学内容的,与现代社会中人们认识的道教和佛教文化没有关系。
  
  从典籍中看黄老之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春秋末期应该是黄老之学的成熟期,而孔孟的儒学文化却是从战国初开始逐步形成的。但是,从古至今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孔孟的思想体系里,可以把其中符合自然道德观的某些精华内容看作是和谐社会关系方面的教育文化。
  
  到了汉朝的时候,也有一个发展的高潮。但国家为什么会衰败呢?就是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忽略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一个国家的衰败首先是从教育文化的衰败开始的;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样也是从教育文化的崛起开始的。难道说过去的皇帝们就不学习这些文化吗?不是的,每一代皇帝都学习,但是每一代皇帝都因选择自己的需要而丢弃其他。这样丢弃的内容多了,那么教育文化的精华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当然,在遗失的教育文化中,最关键的就是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自然道德观。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只要遗失了自然道德观,那么无疑也就遗失了教育文化中最根本的东西——智慧性。如果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看,无论社会的发展处在什么时期,只要教育文化中缺失了智慧性的本质内涵,那么社会就不可能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如何从自然道德观的高度上来认识教育文化,认识教育文化里包涵的人的生命力与身心活动的关系、与自然存在的关系,以及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并去解决这些问题?从古至今都没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提出了这个观点,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大家探讨,也为将来的人们在这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一个研究课题。
    
  
( 待 续 !)


农家小院 发表于 2014-4-14 07:49:28

接上文: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作者:刘战魁

  对利益文化现状的反思
  
  在唐朝的时候,也曾经繁荣了几十年,甚至于到清朝的时候还有个“康乾盛世”。史料记载“开元盛世”百十来年,“康乾盛世”近百年,而实际上这期间能算得上兴盛的都只有几十年。为什么也就那么几十年,过去之后也就不行了?为什么不行了呢?
  
  看看我们的现在不也是一个盛世吗?中国的现在就是一个和谐的盛世。当和谐盛世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警惕了,警醒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是提高国民素养的基础,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是和谐生产关系的条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我们子女的教育,需要从生活的独立性、从意识的修养性、从身心整体健康的和谐性方面着眼,从勤俭、节约、吃苦和耐劳等诸多方面去进行整体的要求。只有这样,人的成长才能符合生命运化规律、身心活动规律与成长规律,人的品性与德行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学会吃苦,这都是过来人给我们总结好的经验。一个人如果能够吃苦,那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要吃苦,就不要选择环境。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就是尽力为自己的孩子不断地创造一个自认为的良好环境,并且常持这样的观点:我小时候吃苦吃够了,现在得给我的小孩把各方面的外在条件弄好。有穿的还不行,要穿名牌;有吃的还不行,要吃高档的;有玩的还不行,还得要玩最贵的;有同学一起玩还不行,还得找更高级、更复杂的玩具,像玩电脑游戏啊……殊不知,这些外在的条件,却为孩子形成贪欲的偏执性奠定了基础。
  
  像电脑游戏、电子玩具等这样一类的所谓高科技含量的东西,是促使人形成狭隘、孤僻、多疑和偏执的儿童玩具,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仅只需要开发自我智能的自然属性,还需要使其认识和掌握群体交往关系的技能,那么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就是开发出孩子们自我智能的社会属性的良好方法。所以教育文化和传承教育的内容,应该从开发自我智能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着手来进行整体性的培养,这是人形成思维参照模式、形成人生观的最重要的内容。
  
  人如果不能认识到教育文化和传承教育的内涵,那就是社会成长中的人们形成偏执性思维参照模式的重要原因。如果社会中的人们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模式的培养,那么素质素养低下的人们,就会自然地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所以我们认为,没有符合自然道德观的教育文化体系,不重视传承教育文化里的智慧性,是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小孩的兴趣全部都放在电脑上的时候,就只学电脑或游戏,而不学文化和社会交往、生存技能了,这些同样是在接受教育,然而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与其接受教育的实质性目的却大相径庭。像这样极力地给孩子提供方便,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懒惰的毛病而不能健康地成长。这就是造成民族衰败、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社会的发展也会因此而退步。
  
  我们平常所说的溺爱,如果溺爱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成为不适合社会节奏和文化发展以及阻碍社会科学进步的人。像这样的孩子就已经变成一个偏执的人了,因为做父母的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形成偏执性格的环境。这样一来,做孩子的就不想动脑筋了,也不会动手了。
  
  举个例子,我有个中医老师,他是如何教育他的小孩的呢?孩子在小的时候做作业,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有些地方做不出来就会问父亲,父亲看了一下就说:“哎呀,你就别做了,我帮你做吧。”然后父亲给他把作业做了。当参加劳动的时候,父亲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让孩子别做了,父亲来做。小孩子之间玩游戏,产生了打斗,因争抢产生了矛盾,做父亲的站出来打人家的小孩。十几年如一日地以这样的方式“培养”小孩,结果导致小孩不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这个孩子我看到过,他吃的时候要吃好的,喝的时候要喝好的;长大后他没有工作,一个月得花一千多块钱,在生活中处处讲排场、要面子,脑子里面有无数的幻想,想挣大钱……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任何一个实际的工作他都不会做、不愿意做,嫌苦、嫌累、嫌时间长等等,不断地选择环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父亲的溺爱!现在父亲的年纪大了,这个孩子已经30岁了,有时候在家里不如意,眼一翻,就跟他的父亲说:“你不拿钱给老子,老子就走。”这也是溺爱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培养出来的一个自私自利、狭隘、贪欲和偏执的结果。像这样的现象,都是我们做父母的人在教育方面的严重失误才造成的啊!
  
  如果有很多父母都以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小孩,那么我们的社会秩序、民族的希望和兴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就完了,就没有了保障,这是一方面内容。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家长盲目地培养自己的小孩,而不是教育小孩学习文明,学习礼貌,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学习如何宽容和认识人的心理等等。其实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父母是有能力的,我们做父母、做爷爷奶奶的有能力去告诉正在成长的小孩,让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符合这个社会的行为规范,如何做个利己利人的人。
  
  现在的社会,有没有人敢说我就可以脱离开这个社会制度去生存?肯定没有!在今天的社会当中没有这样的人,谁也脱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科技可以兴国,教育才能使人才倍增啊!缺乏教育文化的民族一定不是一个兴旺的民族!而缺乏自然道德观的教育文化体系是肯定不能符合人的生命运化规律、身心活动规律与成长规律的。无论是西方模式的教育文化体系,还是东方模式的教育文化体系,只要其中没有包涵自然道德观,或称智慧性的本质内涵,那么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当吃的东西不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吃了。如果现在一样的菜做两遍,他们就不愿意吃。这个挑剔的分别心是谁造成的?就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造成的。我们现在的生活宽裕了,说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吃头,那个东西没有什么吃头,时间长了小孩也变得挑食了,学会挑食了,这是我们做长辈的人在无形之中把这种不健康的认识、也是一种偏狭①【①偏狭:即偏执狭隘,是人的偏执性使然;词义与常见的“褊狭”形容狭小有很大区别。后文皆取此义。】的教育文化熏陶给了孩子——选择、挑剔、不认可,这种固执、分别的想法在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小孩。比如打麻将、抽烟等不良习气,很多都是父母在生活中“熏陶”给孩子的。
  
  例如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孩读初中,父母就允许他在家里边抽烟,是父母让他抽的。父母说:“哎呀,这个孩子的精神太紧张了。”在我们去他们家玩的时候看见的就是这样的现象——支持他抽烟。现在有不少父母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教育孩子!
  
  有人说,我们不可能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会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激励孩子。那么,用激进一些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行吗?培养小孩具有高度的竞争力。在孩子太小的时候,你就教他竞争力干什么?通过奖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你把这个做完,我拿东西奖给你”,结果是小孩完成了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同时也学会了不符合他生命成长的那些观念,做什么都要求有回报,进而形成了执著利益的人生观。像这样小孩能正常地健康地成长吗?
  
  在社会上也是一样的,电脑网络里什么游戏都有,什么样文化色彩的游戏都有。这种游戏文化在不知不觉当中熏陶了我们的孩子,熏染、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灵啊。其实孩子娱乐的过程也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如果给孩子脑子里面的参照系内容,增加了不健康的内容和因素,那么就形成了一种不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内容和思维参照模式了。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的文化一直延续着对人生命力的认可,强调内求诸己,追寻、探求身心合一的整体健康。可是现在的文化变了,教育的模式也变了,强调外求于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忽略了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忽略了人生命活动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而教育文化正是和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现在是放弃了传统的教育文化内容,但是新的教育文化体系又没有形成,所以现在正是缺少教育文化的时期。
  
  看看现在的社会生活,我们就会明白。在电视和电影里,无一不是强调刺激的画面。如进口国外的枪战片、打斗片等。在文学领域也是一样的,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人们的感官而寻求刺激的需要,在文学作品中,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增加对两性生活的描写,说那个就是“爱”。
  
  我想问社会上人们之间的“爱”应该是那样的吗?在有些广告里也存在这些现象。像这样刺激人的感官功能之欲望和利益心态的各种各样的影视剧,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片,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书刊等等,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生死观,所以现在的人们连什么是真爱都不知道了!
  
  现在,世人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对于什么是爱,自己都不知道了,观念已经模糊了,都搞那些比较刺激的东西去了。所以有不少人把性爱当成了“爱”。很多电视剧或电影里,一开始谈“爱”就有床上的镜头。这些文化从哪儿来?大多是从国外来的。文化领域里的很多现象都是这样,这是人类社会于现阶段存在的普遍现象。
  
  今天的人类在不断地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同时,却对人自我身心存在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呢?从根本上来看,由于放弃了古文化中的自然道德观,以及其中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观”与“人天相应的辩证整体发展观”,因此对自己的身心整体认识不足,不知道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整体,对于这些观念已经是非常模糊了。
  
  所以说人们对于今天的社会文明以及科技文明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肤浅到把人生命的感官本能需求——“性欲”当成了爱,即把本能的情趣当成了真爱,这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人的生命运化功能产生的一种错解。当然,这与西方世界从古至今都没有形成智慧教育文化有直接关系。这样一来,西方的搞文化的人自然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谬解爱。所以说,现在各种文化宣传对人们身心的熏染,是我们这个社会资本经济形式下的特点和特征,且较古代的文明、古代教育文化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电影文化里哪有寻求感官刺激的情欲片、枪战片呢?没有。那时的社会关系与生活秩序相对于今天来说已经非常安定了。可是现在把这些“利益文化”与“淫欲文化”引入市场以后,没有制定出一种正确的引导制度。
  
   这个文化引进来不要紧,但是要像在香烟盒上明确标注“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加上特别的提醒和注解,还需要有规范伦理道德和行为活动准则的文化评论来引导,使人们通过这种评论或注解的内容来了解哪些内容是不符合人生命运化规律、身心活动规律和成长规律的。例如警匪枪战片、间谍破案片、夸张疯狂的妄想休闲片等等,因为像这样的娱乐文化会引导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拿刀砍人、杀人、吸毒和诈骗等犯罪活动。各种各样的娱乐商品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极大的。像电脑游戏、儿童卡通节目等,有很多内容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造成小孩不读书、吸毒这样的结果,盲目地从国外引进的文化是其原因之一。
  
  在现在的学校文化教育里,没有强调教育文化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的“三好学生”只要“成绩好”就行了,“德育好”的要求削弱了。当然,现在的整个人类社会都已经不知道什么样的品性与德行才符合“德育好”的标准,所以这些小孩能不能爱护同班同学,能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为他人做好事,都被忽略掉了。德育被忽略掉了,也无疑助长了孩子们向自私利己的品性方向发展。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都是自觉地去为他人做好事的,那时候有教育文化倡导,倡导向雷锋同志学习,倡导向王杰叔叔学习,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向邱少云叔叔学习,董存瑞炸碉堡,刘胡兰、江姐等等,学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难道这种教育文化在如今的社会生活中,就变得那么可笑了吗?那么荒诞、荒谬了吗?在这样一种教育文化的熏陶下,确实使一代人真正成长了,现在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教育引导的尺度把握问题。可是我们的下一代该怎么面对呢?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文化在熏陶?我们的下一代,涉及国家的兴旺与发展。在教育文化发展方面,今天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非常缺少内容了。学校里几乎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些活动,说这教育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现在的电视、电影、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不能在这样受孩子关注的方面,发展一些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教育文化内容呢?能不能在这样的方面多生产一些道德文化教育题材,来引导我们的孩子们呢?当社会文化领域还没认识到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从我们自身开始认识,开始做起呢?这个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个就是我们讲课的内容,而且需要我们在更高、更广阔的领域里进行研究和探讨。
  
  现在的人们就是重视了小孩的学习成绩。我的小孩也一样,在wh的同龄学生排名中是两千名以内,那成绩已经很好了。当我们发现她身上出现不符合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的内容时,在引导教育她而她还不能接受的时候,我们还要严厉地惩罚她。为什么要罚她?是为了纠正她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和心理现象。一个人学习的知识都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但是只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的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这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人存在于社会的必然条件。
  
  有人说,处罚这个东西不好,它不合理。什么叫合理?你所谓合理的东西,你心里愿意的东西,它能给社会带来贡献和财富吗?如果能带来贡献和财富,那就是合理的;如果你觉得合理的东西却不能为社会培养一个好的人才,不能把他们培养成长起来,那么你自认为好的东西就不是合理的,它就是一个谬误,就是需要我们修改的内容。处罚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处罚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它的实行也不是盲目的、暴力的,而是需要有智慧的教育法。  



( 待 续!)



摘录于:http://www.yjjywh.com/bbs/read.php?tid=7586
智慧教育文化读书论坛







农家小院 发表于 2014-4-14 07:52:15

 接上文: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作者:刘战魁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需共同发展
  
  一个民族缺少了教育和教育文化,这个民族的兴旺和发展也是不能长久的。不要总想着我们自己这一个家庭,我们每个家庭的繁荣与昌盛都是社会的缩影。我们应该去重视,应该去学习。今后我们要找些资料出来,最好是能把《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古智慧经典里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或释义成大家能够看懂的文字;然后再结合今天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来宣传它,我想对每个家庭都是有好处的。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健康与和谐,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团结。
  
  从自然的角度上看,从人作为自然的人这方面来看,我们通过这样的培养,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保持一个和谐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和智能的提升,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繁荣。
  
  每一个人的成长应该伴随着一定的曲折。曲折、苦难和不被满足,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内容。这种经历的过程是走向正常成长的关键要素,它是人生命成长过程当中非常关键的内容,是一个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满足成长过程当中人的自然需求可以,但就是不能满足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和过度的欲望。
  
  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需求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符合教育的尺度呢?在孩子提出各种要求时,一般情况下长辈们只需要满足孩子要求的百分之五六十就够了,其他的就需要激励他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来获得。如果我们百分之百地去满足他们,那么他们就没有奋斗的要求了,没有成长的动力了,你也就不能把这个生命真正地培养成有用的社会人才。如果你在每一个方面都去满足成长之中的人,那么无疑的你就是在破坏这个人生命活动的和谐性。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及社会之整体的高度上来认识这个现象,人不能总是想感受自我观念中的所谓幸福。
  
  还有一个,就是人成长的规律性。一个小孩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缺,条件很好,一点苦都不能吃,什么都不用做,那么这个小孩长大了,无疑会在生活自理方面是个白痴。小孩在生活上一定不要百分之百地满足,要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要给他以自立,像这样地去培养小孩的创造力。为了培养一个成长中的人的创造力,你就不能百分之百地满足他;如果你百分之百满足了他,他就没有创造力了,他脑子里边就会形成依赖的习惯了,就会因此产生惰性。像这样什么都不做的人,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思维参照模式,只想舒舒服服地享受自以为是的生活,而不求进步了。
  
  现在的小孩什么都不会做,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甚至于泡个方便面都不会。记得在我三岁左右的时候,父母给我两分钱,提个瓶子,去打两分钱的酱油,两分钱就是一小勺,五分钱一中勺,一毛钱一大勺,那个时候一般买两分钱、五分钱的酱油。可是现在我们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不是这样的,而是让他们这个也别做,那个也别做,都让父母自己来做。对于这些孩子,就别说打酱油了,买包盐他们也不会,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做。
  
  警惕啊!做长辈的、做父母的人们,千万不能把我们的小孩培养成没有生活自主能力、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的孩子。一定要培养他们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培养他们形成自力更生的品性与德行,把他们独立的个性培养起来,独立才能让人成长。说“独立”,是让我们做长辈的什么都不管了吗?不是,人独立的人格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在西方社会中,有些父母在这一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而这种教育法也是古老的游牧民族的传承内容。现在的国人也应该觉醒了,不要百分之百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在满足的时候,也一定只能在百分之五六十左右。
  
  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条件都不提供,那样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若是百分之百地满足了孩子的欲望要求,那就很容易助长孩子的贪欲心与占有欲,这样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智能能力的提高。最好的比例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剩下的就是培养自立能力,让他们自己去立自己,自己去利自己;一个是站立的“立”,一个是利益的“利”,是这样的。
  
  满足在文化方面,在情趣培养方面,在个性爱好方面,在文化学习方面,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在社会关系和生活秩序方面,在认识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方面,在学习如何做人方面的需要,这些我们要满足他们,提醒、帮助和教育他们,而剩下的就要指导他们自己去做。当他们还没有真正地独立起来的时候,指导他们。
  
  但是我们做父母的现在都没有责任了,小孩想怎样就怎样,好的坏的想学什么就让他学,说“如果不让他学,长大了后悔就恨我们”。大家看看,我们做父母的完全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没有责任,没有情感,成了这样的一种教育环境了。从现象上看好像是开明了,实质上我们对于教育文化的内涵已经是不认识了,对教育的盲目就是对文化的盲目,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对人的生命运化规律、身心活动规律与成长规律认识上的盲目。
  
  这样的盲目可是了不得的,很容易导致家庭的衰败。在国家内部的社会成员中,家庭的存在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由于家庭是人组成的,一个民族的人群组成很多的家庭,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与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那么传承教育和教育文化,不仅仅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更是涉及到了我们每一个人所在的家庭生活之中。
  
  从现象上看,健康的家庭传递着健康,和谐的家庭传递着和谐,文明的家庭传递着文明,智慧的家庭传承着智慧。从本质上看,家庭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濡养生命力的驿站。因为教育和教育文化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纽带,而人类发展迄今为止的各种文化和科技成果,都是我们人的生命力外化的结果。所以,家庭和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传承教育和教育文化,要求我们提高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大家不要觉得这些都是关于孩子成长的教育内容,其实可以适合于能够了解认识这些内容的所有人。无论你是孩子,还是青年人,或者是成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这个讲课,是讲给以后能够看到这个讲课内容的所有人们的,希望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对子女的培养上,在对待兄弟、姐妹、亲戚、同事、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时,都要按照符合智慧传承教育的要求去做,认真去认识,认真去研究,认真去体会,认真去实践。在文化教育和教育文化这些方面,只能是从我们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唤起整个社会对教育文化和文化教育的认识和关注,那么人类的进步就了不得了。现在我们从自己做起来就可以了。这就是我们对文化、对教育的认识。
  
  如果大家能够学会用智慧性的整体辩证观来看这个问题,那么教育方面的文化和文化方面的教育自然会达成动态的平衡关系。现在出现的偏颇,是社会上重视文化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教育方面的文化,这是至为关键的问题。但是,民族的希望、发展和腾飞,国家的兴旺、发展和整体的腾飞,需要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共同地发展!
       
  (全文结束!)

摘录于:http://www.yjjywh.com/bbs/read.php?tid=7586
智慧教育文化   读书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刘战魁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