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 发表于 2014-3-28 15:09:36

忆孙锡川先生

本帖最后由 树人 于 2014-3-28 15:11 编辑

       开始,我了解的孙锡川先生:家住元里,做过教师;虽为农民,却饱读诗书;参与民国本文安县志的译注,主持影响广泛的小溪诗社。    我对孙先生有更深的了解缘于一次文学讲座。我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职业是建筑管理,可对文学特别是诗歌近乎痴迷。受电视上百家讲坛的启发,我有了一个在文安小城办文化讲坛的梦,让我实现这个梦的正是孙锡川先生。我把欲办讲坛的想法和孙先生一说,他很支持,并欣然接受做首讲人,主讲诗词格律与诗词赏析。那是一个周末上午,阳光明媚,近三十位文友集聚元里村理事会。尽管场地条件简陋,可孙先生却为讲座做了充分的准备,他把所讲诗词用毛笔娟秀地写在宣纸上,标出平仄。孙先生在前面认真地把他所学和多年写诗积累的经验一一道出,坐在下面破旧凳子上的文友们聚精会神,个个似小学生。这没有奢华环境的文化盛宴,它更像是润物无声的喜雨。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是啊,那个上午对于在场的文友是匆匆的,可多年过去了,那个上午还在,孙先生的声音还在,在我心里。
       陈有柱是我同学,是个摄影家,他有一个拍摄文安文化人物的计划,孙锡川先生是他想要拍摄的对象之一。拍摄孙先生时,我陪有柱找到孙先生家,时间是2013年秋。多日没见,面前的孙先生较我之前见过的他越发清瘦,但精神一如以往矍铄。有柱和孙先生不是很熟,他忙着选背景、找角度,我帮不上他忙,只管与孙先生聊天。孙先生住处内,摆设简单,可整墙的书柜以及书柜内满满的书吸引了摄影家的目光。在书柜前坐着看书的孙先生像被选入摄影家的影展,也印在了孙先生出版的《谷苗深处》文集上。二十几分钟的拍摄时间,孙先生指着他视为珍宝的书柜内码放整齐的书,讲了两个他在北京、天津买书的故事,我觉得孙先生讲述的故事中,那个对书喜爱至极的文人形象是非常鲜活和可爱的,我就建议孙先生把它写下来,与人分享。当时,孙先生说他近来没精神,集中不起心思写东西,我深以为憾。可没想到的是,记述那两个故事的文章《我与书》入选在孙先生随后不久出版的文集中,听说这篇文章是孙先生最后的作品。因先生的才情,我为先生留下不多的诗文遗憾,但仔细想来,这也许是孙先生对文字怀着敬畏的体现吧,不欺世不盗名。
       忆着这些过往时,孙先生已经长眠于地下,可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似单薄身体的他,挺着坚硬的脊梁站在不远处。孙先生七十四岁,我四十七岁,我自以为是孙先生的忘年交,因为孙先生是我尊敬的人,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马崇伟 发表于 2014-4-2 09:23:02

孙先生千古

海中的淡水鱼 发表于 2014-4-2 19:53:02

   夫子居何处,郊郭傍野村。
   书临池水褐,锄落谷苗深。
   左右青白眼,中正红赤心。      
   狂狷书生骨,耿介布衣身。      
      

weiran 发表于 2014-4-3 08:52:58

文安文化名人,敬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忆孙锡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