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闹江湖 发表于 2013-10-22 21:24:51

[讨论]并不过时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本帖最后由 笑闹江湖 于 2013-10-22 21:29 编辑


并不过时的“两参一改三结合”
  ●周位翔
  一提到“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个词,也许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会感到陌生,它最早来源于《鞍钢宪法》,主要内容就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管理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其实质体现了老百姓对有关切身利益的改革拥有发言权。
  遗憾的是,这一重要的管理思想随着“改革”的发展,却被我们抛弃了。而恰恰是我们弃而不用的东西,现在日本的许多企业仍在使用。我们国内的企业请日本人来介绍管理经验,他们讲的第一课就是《鞍钢宪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它真的过时了吗?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管理企业、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因素,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而“两参一改三结合”里面包含了许多积极的因素,细究起来,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并不过时。
  首先是“两参”。一方面,干部参加劳动,正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优良传统的最好体现。干部只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只有和群众一起劳动、同甘共苦,干部才能够赢得群众的信赖。“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就是这个理儿。因此,干部参加劳动,不单单是看你通过劳动创造了多少价值,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劳动本身。另一方面,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我们企业的优势所在。要把这些落到实处,关键是要让大多数人参与管理,让普通职工在改革中有发言权。
  其次是“一改”。一个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改变不适应市场需要、阻碍企业前进的陈规旧制。一切改革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只有让职工广泛地参与改革,才能够达到职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目的。
  最后是“三结合”。把管理者的管理理论、组织能力,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和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必将产生极大的合力。它有利于集中企业各方面人才的力量,更加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的技术改造、质量攻关等项目的实施。这一管理方法,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1+1>2”的深刻哲理。用今日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团队合作”,也只有发挥团队精神,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一直在强调实施人才战略,强调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即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设,实际上也表明了各种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而“两参一改三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人员的主动性,变职工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主动管理,把企业的压力传递、分解到每一位职工的身上,增强职工的责任感,让职工在参与改革中共谋发展之策,共享发展之果。由此可见,其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实用得很。但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从“两参一改三结合”这一管理思想中有所借鉴,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创出各具特色的管理方法来,为国有企业的振兴贡献力量。


笑闹江湖 发表于 2013-10-22 21:47:04

本帖最后由 笑闹江湖 于 2013-10-22 21:51 编辑

干部参加劳动,有的时候会出现,有的是真干,也有人只是作作秀。干部想干活,工人们拦不住。但是反之,工人们想参与管理,这就比较难了。首先他的同事会说他出风头、多管闲事、或有所图……。其次,领导们会说,你算老几?暂时还轮不到你来指手划脚吧?你那级别不够,你越级上访了吧?你有什么资格对厂里的大政方针提意见?你那车间主任都还没说话呢,你算干什么吃的呀?……。大部分的厂领导都会有官僚主义作风。工人们的发言权得不到保证,下情不能上达,企业就缺少活力。工人也就逐步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为企业发展进步而奋斗的献身精神。“鞍钢宪法”把工人的权力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住了。我觉得这种探索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我想如果当初的“鞍钢宪法”得以推广,我国的大部分国企就不致于被拆散,也更轮不到日本人来向我们讲授鞍钢宪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并不过时的“两参一改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