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 发表于 2013-5-5 11:01:16

也说骑自行车

也说骑自行车我家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水管自行车,大表哥在县城汽车修造厂上班,不知从哪儿搞来的水管,角铁,焊得相当结实,大表哥可是国家一级电焊工。那辆车怎么说呢,其地位不亚于今天“宝马”的位置,全家主要的收入全来自这辆车上了。爸爸用它驮着四五百斤的干粉到一百多里外的静海去卖,那干粉装得都有柴火垛高。驮大湿棒子秸,奔跑在乡间小路,为我们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我们家享受了“国宝”级待遇,平时我们别说摸一摸了,就是多看两眼也会招致打骂。但是越是这样越招致我们的好奇,家长一不在家,就推到大场里溜几圈。车子高,我们个子矮,刚能“够”到大梁,我们就掏腿儿,打半轮,就是一只脚蹬在脚蹬板,另一只脚掏过去蹬在另一只脚蹬板,打半轮,这种骑法现在已经绝迹了。后来能蹬着轮盘上大梁了,但是屁股不能挨着车座子,得蹦着高地蹬,否则够不着脚蹬板儿了,稍一不小心就蹭着小鸡小蛋。谁给扶一把呀,见个大人影儿就跑了没边,跟做贼似的。我常想,如果现在能有过去学骑自行车一半的精神学开汽车,什么样的本拿不来。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感到最亲切的是场边的碌碡和柴火垛,准确地说,是场边的碌碡和柴火垛跟我们最亲切,隔着二里地也能把我们拽个跟头,我们骑上自行车,嘴里喊着,手里的把扭着,绕来绕去,最后“当”,不是撞在碌碡上就是扎进柴火垛里,摔得鼻青脸肿,大热天,汗水顺着伤口淌下来,杀得生疼。有了自行车,我们的劳动范围大大扩大了,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了。过去只能背着一小筐,出去半里地,最多不过二里地,打草打菜,打少了不够载,打多了背不动,让小筐细儿压得直掉眼泪。分两次背吧,放了家里急急忙忙回去再背,早被勤实的给你背走了,只给你剩下点草底儿。有了自行车,我们就可以到二十几里外的马武营大洼去打草了。扎成两搂粗的大草个子儿,轴(念四声)在车子上,出去一趟,相当于在家边打半个多月的,相当有成就感。给我们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宝马”最终被三马取代,躲在一个角落里锈迹斑斑。最终被收破烂的以五毛钱一斤的价格收走,走进了火火红红的熔炉里,结束了它的生命,不,是使命。

戴上红领巾 发表于 2013-5-5 13:26:05

勾起儿时的记忆,那可是那时的四大件之一。

平安 发表于 2013-5-5 22:37:03

{:39:}{:3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说骑自行车